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旅遊醫學門診黃偉新醫師表示,馬蠅 (Dermatobia hominis,俗稱:Botfly)主要分布在中南美州,自墨西哥至阿根廷和智利北部都是主要活動的範圍,一般生活在潮濕的熱帶森林地區和樹木繁茂的低地。

馬蠅一般會將蟲卵產在其他節肢動物(如蚊子)的腹部,當蚊蟲叮咬宿主時,蟲卵就順勢落到傷口上,卵在宿主的體溫下孵化成幼蟲以後,再從叮咬的傷口或毛囊鑽入皮膚內,因為通常都無痛,難以察覺。只要能將幼蟲完全取出,傷口通常能癒合也少有併發症發生。

黃偉新說,馬蠅蟲卵寄生傷口起初像昆蟲咬傷,之後變為癰瘡,皮膚出現紅色突起,並在傷口隆起小結節的中央傷口有漿液性血水的滲出液,受感染者可能會因蟲體蠕動而在夜間感覺間歇性疼痛、搔癢感或有異物蠕動感。

若寄生在頭皮或臉上則會因為該處的肌肉層過薄,而疼痛感強烈。由於馬蠅在台灣極其少見,容易誤認為是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毛囊炎等而給予抗生素治療,或是進行不必要的切除。

馬偕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劉崇基表示,台灣在2012年和2017年都有報告過馬蠅境外移入病例,大多發生在頭皮。2012年的病例是一名住在宜蘭29歲台灣男子,到三軍總醫院急診時主訴為疼痛的結節,並伴有頭皮內的運動,而男子在4週前剛結束祕魯生態之旅。

男子表示曾在亞馬遜地區待了2週,回想起旅途中被蚊子叮咬的經歷,旅程尾聲快回台灣前就感覺頸部右側淋巴結局部腫脹,回台灣後觀察到頭頂有癤狀病變,並持續聽到頭皮內有動靜,他抓破了皮損,被宜蘭當地醫院誤診為普通節肢動物咬傷。

病人在三總體檢發現頭頂有一個1.2公分的紅斑結節,中央有毛孔,頸部淋巴結局部腫脹,後來將馬蠅幼蟲從癤狀病灶處輕輕擠出並用鑷子夾住,病人接受治療並服用7天抗生素,順利康復,沒有出現併發症。

黃偉新提醒,到中南美洲旅遊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進入叢林區戴帽子以保護頸部及頭皮,不擦香水或使用體香膏、衣褲無法包覆的皮膚則選用適當的防蚊液並適時補擦,若曾至高風險地區回國後發現身上有不明類似蚊蟲叮咬傷口,又遲遲未癒合,應儘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菜市場買香菇「佈滿白點」 她回家一看嚇問:還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