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醫師指出,處暑在中醫上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節,若照護不當,容易讓體內陽氣被寒氣侵襲,或殘留的濕熱未清,導致消化系統、呼吸道或關節出現問題。常見的不適包括食慾差、腹脹腹瀉、喉嚨乾癢咳嗽,甚至舊疾復發如關節痠痛。養生重點應放在「健脾袪濕、清熱生津、固護陽氣」,為秋天的乾燥與寒涼做好準備。

推薦新聞:別點這道菜!餐廳老闆吐實「花大錢吃剩菜」 曝4大地雷

在飲食方面,可以嘗試「山楂茯苓薏仁茶」,有助健脾化濕、消食解膩,減輕疲倦。材料包括山楂10克、茯苓10克、薏仁15克、陳皮3克,加入800毫升水煮20分鐘即可,代茶飲用效果佳。此外,適度泡腳也能改善身體循環,例如用艾葉20克、生薑30克煎湯後倒入溫水泡腳15分鐘,可溫陽散寒、緩解倦怠與關節不適。

中醫也建議透過穴位與生活調養來保健:每天按壓足三里穴、豐隆穴,可幫助健脾祛濕、補氣強身;秋燥鼻塞時可按迎香穴舒緩。運動則以早晚輕緩運動如太極、八段錦為佳,能促進氣血流通。簡醫師提醒,處暑期間飲食宜清淡少油膩,避免寒涼水果如西瓜、梨子,以免傷脾胃,並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才能順利平穩迎接秋天。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抗發炎吃對堅果 醫師揭「排名冠軍」竟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