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疫調顯示都是3/19~3/23之間在同一餐廳,且有食用粿條或河粉餐點。因此推論為食物中毒案件。重症病人的病程及臨床表現都很相似,以腸胃道的症狀後快速發展為肝衰竭及酸中毒為主,病程快速且兇猛。經過綜合討論,認為毒素的因素比微生物的因素可能性高。而影響粒腺體的毒素符合臨床症狀,包括「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當然,農藥、重金屬、人為下毒...的可能性也都有討論到。


【推薦新聞】貴婦奈奈一餐吃1萬!吸金術曝光 聽到這變臉「高傲變謙卑」討千萬


寶林茶室爆發疑似食物中毒,北市衛生局前往稽查。北市衛生局提供
寶林茶室爆發疑似食物中毒,北市衛生局前往稽查。北市衛生局提供

「愈來愈嚴重,米酵菌酸可能性提高。」李建璋在臉書分析,米酵菌酸 (Bongkrekic Acid) 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 (cereulide) 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所以臨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毒素症候群很難區辨,都有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無發燒現象,然而,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細菌毒更猛爆,所以當傳出死亡、重症的愈來愈多,米酵菌酸的機會就更大。

李建璋表示,之前中國發現的情況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暗示著自家製造過程容易受到污染,但是台灣商家一般而言應該不會自製粄條,如果是工廠製造受汙染,那麼就要源頭管制,擴大回收。

確診米酵菌酸中毒的方法是必須在患者或是食物細菌培養陽性或是蛋白質鑑定,確定米酵菌酸存在。治療部分,抗生素使用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ceftazidime, carbapenems, fluoroquinolones, minocyline 都可以殺死細菌,然而致死最大的原因是毒素,不是細菌,光殺菌無效,如果要移除毒素,透析是一個方法卻無濟於事。因為只需要1.5 mg 就足以致死,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復,是目前唯一可行。李建璋建議,「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刻如何幫助大家預防避免,建議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


【推薦新聞】全亞航突取消飛東京航線 全數退款!網氣炸:此生拒買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寶林案添1死! 40歲男不敵邦克列酸「多重器官衰竭」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