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最大基因組AI模型Evo 2問世 輝達助力生物科技突破
【記者呂承哲/台北報導】全球科學家現在可透過 NVIDIA DGX Cloud 平台,使用由非營利生物醫學研究組織 Arc Institute 與史丹佛大學合作開發的 AI 模型 Evo 2,這是目前規模最大的公開基因組資料 AI 模型,並已於 NVIDIA BioNeMo 平台開放全球開發人員使用,支援 NVIDIA NIM 微服務,讓 AI 部署更簡易且安全。
【記者呂承哲/台北報導】全球科學家現在可透過 NVIDIA DGX Cloud 平台,使用由非營利生物醫學研究組織 Arc Institute 與史丹佛大學合作開發的 AI 模型 Evo 2,這是目前規模最大的公開基因組資料 AI 模型,並已於 NVIDIA BioNeMo 平台開放全球開發人員使用,支援 NVIDIA NIM 微服務,讓 AI 部署更簡易且安全。
【記者鮮明/台中報導】南投1名29歲少婦首度自然受孕,16週時在台中茂盛醫院接受超音波產檢,發現胎兒長骨異常,進一步接受全基因檢測竟驗出第4對染色體上的基因有缺陷,即俗稱「侏儒症」,全台僅400多人。夫妻倆忍痛中止妊娠,半年後少婦再度自然受孕,所幸胎兒檢查均無異常,準備5月臨盆。茂盛醫院說,「侏儒症」可能是遺傳,也可能是胎兒基因突變,建議產前進行全基因檢測,或利用試管嬰兒技術做PGD篩檢,以避免病傳子代。
【陳靜文/綜合報導】民眾黨台北市議員林珍羽昨(22日)揭露自己確診肺腺癌第一期,她表示自己從不抽菸,一直以為自己是全家最健康的人,沒想到會罹患肺腺癌。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則指出,台灣每年有五、六千名女性不抽菸卻罹患肺腺癌,主要原因是空氣污染。
【熊鎂/綜合報導】漫威電影中,科學家班納博士意外吸收大量輻射,沒想到變成了一身怪力的綠巨人浩克;最新研究告訴我們,電影情節,原來可能都是真的。
【江宜潔/綜合報導】一名20歲女子排便正常,怎料近期卻時常出現胃痛、打嗝、肚子脹氣等狀況,結果就診做了胃腸鏡檢查,這才發現其大腸內長了超過20顆息肉,且每顆都又大又扁、難以切除,全是一種有強烈癌化風險的「鋸齒狀息肉」,讓醫師不禁大嘆:「我真的嚇到了!」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肺癌連續多年高居台灣癌症「三冠王」: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已成為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醫師提醒,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呼籲高風險族群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有效提高存活率。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83歲「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因肺癌腦轉移病逝,讓國人再次關注肺癌治療問題。肺癌不只發生率高,也是台灣癌症死亡率的「雙冠王」,政府雖然已全面給付第三代標靶藥物,卻有罕見的Exon20基因變異病友只能接受效果較差的化療,醫師與癌症團體呼籲,健保應加速接軌國際,完善精準治療,避免「同病不同命」。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在台灣,肺癌被稱為「三冠癌王」,因為它是癌症中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疾病,對國人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台灣癌症基金會攜手國民好媳婦佩甄,邀請大家加入「測一下肺怎樣」行動,提醒高風險族群定期接受篩檢,早期發現肺癌,增加治癒機會。透過篩檢、基因檢測及精準治療的三步驟,目標是降低復發風險,提升存活率,與肺癌鬥一場漂亮的勝仗。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肺癌是台灣人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不僅確診晚期比例高,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對許多家庭造成深重負擔。為了提升患者的生存機會並與國際接軌,健保署宣布自10月1日起,將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第三代標靶用藥納入健保全面給付範圍,從原來的第4期擴及到第3B與3C期,並且擴展至更多EGFR基因突變類型,受惠人數增加至9成,醫界表示,這是台灣肺癌治療的重大突破,期望能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1/3目標,也達成總統賴清德喊出健康台灣的口號。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27歲的林小姐因左胸疼痛,儘管沒摸到明顯腫塊,還是到台北慈濟醫院檢查。沒想到雖然左胸只是纖維囊腫,但右胸在無痛的情況下卻被發現有2顆1公分左右的惡性腫瘤,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腋下淋巴結,診斷為第二期乳癌。醫師陳昱天首先安排了半年化學及賀爾蒙治療,成功抑制癌細胞後,進行微創內視鏡全乳房切除手術,並在手術中重建了乳房,林小姐目前恢復良好,持續追蹤中。
【劉育良/綜合報導】56歲藝人汪建民日前罹患肺腺癌第4期,病情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部,於10月7日病逝。醫師蘇一峰指出,肺癌腦部轉移要靠化療治療時,就代表時日不多了。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一位年約50多歲的女性CEO,平時注重養生,外表保養得當,但因為家族有血癌病史,她決定透過聯欣診所的全基因體定序(WGS)進行檢查,想了解自己是否有血癌基因變異。結果出乎意料,她並沒有血癌基因突變,但卻發現自己有較高的大腸癌風險。回顧她的健康檢查紀錄,過去腸息肉檢出率確實偏高,未來需特別留意,檢查還顯示她的基因對維生素B12的吸收和代謝較弱,提醒她要均衡飲食或適當補充保健品。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近20年來,大腸直腸癌的標靶治療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針對具有BRAF基因突變的患者。這類患者常因化療反應不佳,導致癌症容易轉移與復發。然而,近年來雙標靶藥物的問世,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曙光。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58歲的張女士因為左臉頰疼痛,18年前被診斷為骨髓炎,靠藥物暫時緩解,但11年後症狀惡化。最終,她輾轉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口腔顎面外科許博智主任診斷出她患有纖維增生不良。雖然一開始選擇保守治療,但病情越來越嚴重,導致顳顎關節鈣化,幾乎無法張嘴,吃飯要花2小時,甚至影響睡眠。
【記者林秭渝/台北報導】中天綜合台《小明星大跟班》明(26日)晚播出「第一次當爸爸請多指教,演藝圈新手爸爸交流大會。」藝人李運慶得知老婆洪詩懷孕當下瞬間淚崩:「那陣子承受很多家裡壓力,因為我爸摔斷腿又失智,看到超音波照我忍不住就哭出來,覺得家裡終於有好消息。」但因為老婆是高齡產婦,時時刻刻都要很小心。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癌症的發生是因細胞基因變異,導致其無限制增生。致癌基因(oncogene)便是將正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的罪魁禍首,這些基因變異可能源於基因突變或基因擴增。現有的多數標靶治療藥物,如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基利克」(Glivec)及治療肺腺癌的「艾瑞莎」(Iressa),都是針對癌細胞特有的基因變異而研發。然而,儘管許多致癌基因及其驅動蛋白質已被發現多年,因蛋白質特性問題,尚難以開發成藥。致癌基因MYC即是一例。
【記者鮮明/台中報導】台中市1名國一女學生小涵,2年來清晨起床時常會突然大叫、全身僵直痙攣,原本都會自行恢復,今年初因抽搐時間過長,沒有自行甦醒,媽媽連忙打119求救,送醫搶救安裝葉克膜並電擊22次才救回一命。醫師檢查發現小涵罹患罕見「長QT症候群」,會因為清晨時的鬧鐘聲響刺激,引發心律不整,經以藥物治療控制,並把手機與鬧鈴調整為震動,降低誘發抽搐發作的因子,目前已不再發作。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台灣肺癌是發生率和死亡率雙冠的「新癌王」,且臨床發現有一群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預後差,基因檢測後才發現是可能發生在多種癌症的基因變異,不過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病友只要經基因檢測,確認有特定基因突變,就有機會不論癌別使用相同的藥物治療。
【李子凡/綜合外電】曾被視為「20世紀黑死病」的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愛滋病),直到雞尾酒療法研發後,才改善存活率。國際愛滋病協會在記者會發布好消息,已出現史上第7名愛滋病患「基本上已被治癒」,協會主席表示,該名患者在近10年前接受幹細胞移植,5年多來他呈現病毒緩解狀態,意味著他「已接近」被認為治癒。
【余平/綜合外電】一隻彷彿出現在電影阿凡達的罕見藍色樹蛙,在澳洲西部被人目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