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王照元醫師分享了一個具代表性的案例。洪小姐是一位不到四十歲的年輕母親,確診第三期大腸癌後即進行手術,但在兩年半內卻復發兩次,並需切除子宮與卵巢。經過自費使用雙標靶藥物治療半年後,洪小姐的電腦斷層已無癌細胞蹤影,僅在腹腔鏡檢查時發現少量癌細胞殘留。洪小姐目前仍在治療中,目標是完全治癒,以陪伴六歲的女兒長大。

大腸直腸癌若惡化至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驟降至15%。依據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的陳自諒醫師所述,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關鍵在於縮小腫瘤,這需要外科和內科醫師的緊密合作。過去,由於BRAF基因突變患者缺乏專屬的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如今,雙標靶藥物的應用,使得腫瘤縮小或消失的機會增加了近十倍,並提升了患者的長期存活率。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餐飲旅宿大缺工!23萬職缺找嘸人 勞動部法規綁死名店被迫收攤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的梁逸歆醫師強調,個人化醫療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中尤為重要。透過基因檢測,確定BRAF基因突變後,患者可以接受雙標靶藥物治療,這不僅可以顯著提高存活時間,還能減少死亡風險。然而,這些治療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對於許多患者來說,經濟負擔仍是個巨大挑戰。

以洪小姐為例,儘管她在雙標靶藥物治療下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但高昂的自費治療費用卻成為了她的一大負擔。醫療團隊希望政府能夠聽見病友的心聲,將雙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讓更多患者能夠負擔得起這項治療,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

總之,雙標靶藥物的問世為BRAF基因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帶來了希望,提升了治療效果和存活率。然而,經濟負擔仍是病患們面臨的一大難題,期待政府能夠及時調整政策,讓更多患者受惠於這項突破性的治療。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鐵初階員工不再33K!年底前補發差額、加班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