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仁德現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先前於2017至2020年間擔任北市府都委。根據起訴指出,柯文哲在批准將京華城陳情案提送都委會研議後,都委會曾在2020年5月21日召開研議案,並決議組成京華城案專案小組,由白仁德擔任小組召集人。
熱門新聞:大牙宣布離婚!夫妻同心挺過黑人性騷風暴 5年婚突告終「愛情已逝」
白仁德表示,人民若以都市計畫提出細部變更申請容積獎勵,都委會有權能加以審議,通常會用公益性、必要性、對價性3項目作為標準,來審視內容是否包含對公共有益的部分,或視地方需求做出貢獻,再斟酌「做出多少貢獻,可獲多少容積」,然而概念上雖是這樣,實際上卻很難去衡量。
蘇振文詢問,是否3項標準都很難量化?能否參考其他縣市法規?白仁德回應,還是會依照該縣市法規為主,概念上、想法可以參照,但當要落實時還是需要回歸法令。
至於上月22日,北市都發局總工程司楊智盛曾出庭證稱,在專案小組會議前曾有個「會前會」,他還親自找召集人白仁德說明。白仁德表示,他是看到有關楊智盛作證的新聞才想起來有這回事,但2人的談話內容已不記得,也強調該次會面不是「會前會」,對方並沒有試圖要說服或要求他之後在會議上要怎麼講。
蘇振文再提到,白仁德曾提出「降容(降低容積)」概念。白仁德解釋,他指的是京華城公司容積率自678%降至560%,對於一個商業區或商業節點,若將容積降低恐影響該區域發展,在他印象中也沒有看過他國有「降容」案例;然而蘇振文追問「若降容是否要給予補償?」白則回應「這我無法回答」。
白仁德近一步指出,京華城若能維持原本的量體(意即容積),有機會能維持原本的發展量能,但是有助或無助於地方發展就不一定。蘇振文再問「若京華城繼續沒落下去,是否影響地區發展?」白則認為,這是2個層次的問題,一是該區域本來就需要再發展起來,但是否由京華城「點亮」地區就不一定,「未來不一定就是京華城」。
蘇振文接著再問,接受檢廉偵訊時是否感到壓力?白仁德才終於笑說「有啊,但不是那種壓力」,蘇追問是哪種?白則回應是「被問」的壓力,「你會害怕啊!平常都是我們問人,現在是被問啊」,此話一出也不禁讓法庭內的旁聽民眾笑出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