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專家、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指出,此事件已經是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仍算得上。從用餐時間,到發病的時間僅數小時,最有可能是食物中毒,可以確定非感染性腸胃炎(通常需48小時才會發病)。

目前此案已致2死,其中1人是39歲男性,何美鄉認為若無共病,是相當罕見。因為通常高風險族群是老人、兒童、及懷孕女性。「健康年輕人因食物中毒往生,則所食用的毒素不是劇量、就是劇毒。」另外也要觀察肝衰竭症狀,需朝仙人掌桿菌毒素(有氧或無氧都可繁殖)、肉毒桿菌毒素(雖為神經毒素,仍可早成肝臟病變,屬厭氧菌)、及菇類中毒探索。何美鄉表示,考慮這些病菌的屬性,事關培養的效率,以上兩種毒素只要產生,其毒性就很難被中和,在炎熱的夏天確保食安,就是要預防毒素的產生,而最關鍵的是,確保食物的保存在適當的溫度,通常在25度以上的室溫,這些病菌就繁殖得很好,繁殖過程必會產生毒素。


【推薦新聞】1毫克就致命!寶林茶室「奪命元凶」可能是這 曾釀9死悲劇


因病例中有食用粿條或河粉,何美鄉推估趨向於仙人掌桿菌,澱粉被發酵之後的結果。她認為衛生局最需要釐清的事,是食物保存的SOP,也就是粿條或河粉在被烹調前,置放於室溫多久?冰箱溫度、容量又是如何管理,因為冰箱太滿就無法保證每樣食物都是在適當的低溫下保存。另外也該確認這些粿條及河粉的來源

何美鄉並提醒,衛生單位在調查食安事件時,隨時都要保留有可能是「人為蓄意破壞」的思維。不慎發生的食安意外是食安問題,人為的蓄意破壞則是國安問題。兩者處理的方式不盡相同。


【推薦新聞】「寶林茶室」疑中毒2死 蘇一峰:可能下毒或誤用有毒食材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寶林茶室中毒」入試題! 分科測驗生物多結合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