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進一步觀察實價登錄,今年台北市達50年以上的億元商辦交易共有4筆,除了「大陸大樓」,另外兩筆年過半百的老商辦交易,都在中山區,分別是屋齡52年的「長江大樓」和51年的「國際企業大樓」,單價分別為81.1萬元、72萬元。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觀察單價破百萬的兩大老商辦,「大陸大樓」是東區資深名辦大樓,位於大巨蛋商圈,近松菸文創園區及國父紀念館,且緊鄰近捷運站,百貨消費與商務資源便利,頗吸引中小企業主。不過實價登錄以來,「大陸大樓」商辦買賣交易不多,過去多為一樓店面交易,2015年時,店面行情曾高達每坪650萬元;至於商辦部分,僅有一筆,2012年低樓層戶成交總價約3.6億元,每坪僅80萬元,如今身價持續增溫。

另外一筆單價破百的「台實大樓」,位於南京復興路口,具雙捷運的交通優勢,南京東路金融業密度高,租賃需求和財力也有一定程度,因此老商辦身價仍亮眼。張旭嵐指出,這些老商辦多在精華區,由於開發早,且商辦大樓集中,即使沒有先進的硬體設備,但交通和機能等各方面條件都具優勢,出租率高,尤其是這種市區大坪數商辦,若能化整為零,規劃為商務中心或是共享辦公室,有利於小公司創業者,用低成本進駐精華區,持有者也能創造高坪效和高投報。
第一建經研究中心副理張菱育提醒,私法人購置住宅採許可制之後,法人購置住宅的交易減少,且目前政府政策「打住不打商」,相對住宅產品受到貸款成數的嚴格限制,商用不動產的貸款較具彈性,仍有機會達到7成,讓不少法人與投資人將資金轉向商辦市場。
不過雖然貸款條件相對寬鬆,但商用不動產的利率普遍高於住宅,自用型買方大多需負擔3%以上利率,在高利率環境下,投資人除了要評估地段之外,還須留意市場需求性與抗跌特性,並考量產業聚落與未來改建潛力,因此也更凸顯台北市精華區的老商辦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