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房屋代書葉惠玲分享,買賣案件中,民眾最常提出的疑慮,往往集中在三個面向:第一是房屋是否藏有屋況瑕疵問題、第二是產權是否複雜或存在潛在法律風險、第三則是房價是否合理。她坦言,即使是經歷過多次交易的客戶,在面對這些關鍵問題時仍常感到焦慮,因為一旦決策失準,損失金額可能以數萬到百萬計,影響也可能持續多年。
葉惠玲舉過去處理的一個案子為例,買方在看屋時滿意屋況,但在即將簽約前發現產權涉及兩人共有,且其中一方長年旅居國外,導致交易延宕。雖然最後透過法律程序排除障礙,但也讓整個購屋過程充滿不安。為回應市場對安全感的期待,信義房屋一直一直以來推動「SinyiCare十大守護」,從價格資訊、產權審查到特殊屋況風險,逐一建構起制度化的防線。

葉惠玲分享,房屋買賣糾紛常見的漏水問題,如今在信義房屋的保障制度下,若交屋半年內發現漏水狀況,無論屋齡與次數,只要符合條件即可申請修繕,每次最高補助金額達30萬元;針對木作裝潢的蟲蛀情形,亦提供半年內最高5萬元除蟲處理,若需拆除裝潢另有最高30萬元補償,免去消費者與屋主間的責任拉鋸。
若未於成交前檢測而在交屋一年內發現氯離子超標,將依條件提供購價保障,避免買方誤購海砂屋。此外,對高輻射建物亦有類似制度設計,檢出異常即啟動原價保障機制,不必等待法院判決確定。針對凶宅問題,也設計了多層次的保障流程,從系統資料庫比對到合約條款的明示揭露,確保買方在簽約前能做出充分判斷。
這些做法,都是回應現實交易中的痛點。葉惠玲指出,有時屋況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雙方資訊掌握不對等。「同業常見買方認為屋況良好,賣方則沒主動說明裝潢已經超過一定年限,等交屋後發現蟲蛀,才開始爭執責任歸屬。若事前有制度協助雙方釐清、保障條款可以兜底,就能減少摩擦,也讓專業人員協助處理有更清楚的依據。」
除了屋況保障,信義房屋在產權查核的制度也頗具代表性。從1989年即主動製作不動產說明書,強調接案前必須先完成產權調查,內容涵蓋權屬資料、查封紀錄、用途分區、稅費明細等近百項資訊。葉惠玲說明,「我們希望提供的文件,有清楚明確的說明,協助買方理解房子的來歷、法律地位與可能的限制,避免交易後才驚覺問題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