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攝護腺癌在台灣男性中的發生率排名第六,死亡率則位居第五。其中,已達第四期時的診斷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台北慈濟醫院主任蔡曜州解釋,攝護腺癌的早期症狀通常不太明顯,且可能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這些症狀包括膀胱排空困難、尿急、排尿不順、尿流變細、尿滴漏、夜間尿頻、尿中帶血以及尿失禁等。在疾病晚期,癌細胞可能轉移到骨骼,破壞骨骼平衡,進而導致死亡。

攝護腺癌主要發生在年齡較大的男性,45歲以前罹患者相對罕見,但隨著年齡增長,55歲以上的男性發病率急劇上升,尤其是60歲以上的男性更為集中。因此,年齡是攝護腺癌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另外,有家族史的人群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比無家族史者高出近十倍。

推薦新聞:獨家|護理師控「上班支援忙到翻」領嘸近5萬津貼!醫慘輪值夜班 衛福部說重話了

在臨床上,當遇到疑似攝護腺癌的患者時,醫師會通過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標(PSA)和肛門指診進行初步診斷。一般而言,攝護腺特異抗原的正常值應小於4ng/ml,若介於4ng/ml至10ng/ml之間,患癌的機率將上升至25%,而當指數大於10ng/ml時,患癌機率高達60%。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攝護腺癌共識指引,不同年齡段的參考值有所不同,50至55歲的正常參考值為3.5ng/ml;60至69歲為4.5ng/ml;70歲以上則為6.5ng/ml。在這些數值的基礎上,醫師會進一步進行肛門指診,以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的組織切片檢查。

過去,攝護腺組織的採集方式主要是透過經直腸超音波攝護切片。然而,由於這種方式是隨機採樣,並不一定能夠切到腫瘤組織,且容易引發血尿、敗血症等併發症。因此,核磁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成為一種新的選擇。當患者接受核磁造影後,醫師利用3D影像融合技術,將核磁造影顯示的病灶與超音波影像精確對應,進行精準切片。這種方法的準確率高達六至七成,更能有效降低偽陰性率。

蔡曜州建議,有家族史的40歲以上者以及無家族史的50歲以上者應該每年進行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標檢查,並根據初步指標值進行個性化的追蹤。這樣可以實現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目標。

台北慈濟醫院主任蔡曜州看診。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台北慈濟醫院主任蔡曜州看診。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為「10年1次大祭典」做準備 參山處、賽夏族簽署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