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警訊要注意

屏東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任吳介山說,其實皮膚癌有很多種,又以「黑色素細胞瘤」、「鱗狀上皮細胞癌」與「基底細胞癌」等3種最常見,在前期通常都只是一個小黑點,尤其基底細胞癌被形容成「沈默寡言的癌」,只會在皮膚表面慢慢長,偶爾出現輕微潰爛,並不容易發現異樣,需仰賴醫師的專業判斷。

此外,民眾很難分清皮膚癌的病灶與一般痣的差異,吳介山說,比較簡單的判斷方式包括「痣的顏色異常(不均勻)」、「痣的形狀有缺角或不規則」、「有明顯大小變化」,或是會痛、會癢、異常出血等,只要有疑慮,務必趕快就診、接受專業的檢查,不要覺得這是大驚小怪,「寧可事前多做一分,也不要事後後悔」。

白種人風險較高

針對皮膚癌成因,吳介山說,與個人基因有關,但紫外線是最重要誘發因子,尤其白種人對紫外線防護力本身就較差,許多人又喜歡日光浴,更容易出現曬傷、癌化現象,而東方人也是同理,如農夫、漁民、軍人等,職業特質使其需長期曝露在嚴重紫外線下,風險相對提高。

不過,民眾不要因此恐慌,短期1、2天曝曬帶來的傷害仍以曬傷為主,身體還是有防禦與代謝的機制,但長期下來、超過身體能修復的極限,便有可能誘發癌化。

吳介山舉例,曾遇過一對老夫妻,聽健康節目提到老人家要多曬太陽、促進維他命D生成,於是2人經常中午搬了椅子就到中庭曬太陽,幾年曬下來,到門診時即發現臉上有基底細胞癌,因此民眾務必要適當防曬,不要刻意去曬,尤其是不要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曬。

開刀是最佳療法

在治療上,吳介山說,手術切除最直接了當、也是最好治療方式,多數病人確診後都採手術切除、定期追蹤,但遇到有些無法透過手術治療的情況,可考慮使用冷凍治療、光動力學療法等,或使用其他特殊藥物,尤其黑色素細胞瘤近年有出現許多標靶藥物、免疫增強藥物,不過主要用於第三、第四期治療。

吳介山提醒,將病灶切除乾淨,並不等於「沒事了」,還是必須要定期追蹤,基底細胞癌屬於比較不會轉移的癌症,但局部侵蝕能力比較強;鱗狀細胞癌極少數會出現內臟轉移,手術後會視情況做全身檢查;黑色素癌則是非常容易轉移的癌症,手術切除範圍更大、全身檢查更要注意是否有淋巴、內臟器官轉移。

痣多不等於風險大

至於有些人認為痣多代表皮膚癌機率比較高,吳介山說,這說法不完全正確,但確實建議痣多的民眾可安排每年定期檢查,讓醫師來做判斷,自己也可以安心,但若出現前述6大異常症狀,定要馬上就醫。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響應5月9日無酒日 衛福部「戒酒補助」最高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