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lert 報導,蛋白質能幫助肌肉生成、形成酵素與荷爾蒙,並支持免疫系統,也能提供能量。澳洲健康飲食指南建議,蛋白質應佔每日總能量的15%至25%。成人男性建議攝取量是 每公斤體重0.84公克,女性則是 每公斤體重0.75公克。

換算下來,90公斤男性每天大約需要76公克蛋白質,70公斤女性則需要53公克(70歲以上或兒童需求更高)。
研究顯示,大多數成年人其實早已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但很多人仍會額外補充,像是喝蛋白飲或挑高蛋白標示的食物。

對於進行重量訓練、想增加肌肉量的人來說,每公斤體重 1.6公克蛋白質(以90公斤成年人為例,就是每天144公克)能幫助提升肌肉力量與大小。但進一步再增加攝取,並不會帶來更多肌肉增益。對一般人來說,超過建議攝取量並無額外好處。

蛋白質過量會怎麼樣?
蛋白質並不會單純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而是會在體內產生影響。蛋白質同樣能轉換為能量,如果攝取超過需求,多餘能量就會轉化為脂肪儲存。

部分健康狀況需要嚴控蛋白質攝取,例如慢性腎臟病患者,若蛋白質過量,可能進一步損傷腎臟。

還有一種狀況稱為「蛋白質中毒」(protein poisoning),又稱「兔子飢荒」(rabbit starvation)。

這是指攝取過多蛋白質,卻缺乏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等其他營養素時,會引發嚴重不適。這個說法來自20世紀初探險家維爾亞姆‧史蒂芬森(Vilhjalmur Stefansson)的記載,當時僅依靠瘦肉兔子維生的人,很快就出現危險病症。

蛋白質可來自植物(豆類、扁豆、全穀)或動物(蛋、乳製品、肉類、魚類)。
研究顯示,攝取過多來自動物的蛋白質,會提高過早死亡的風險,尤其是癌症;也與第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

相對地,攝取更多植物蛋白,則與以下健康益處相關:

-降低癌症死亡風險
-減少第2型糖尿病風險
-改善血液膽固醇狀況


許多動物性蛋白質同時含有較高的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過量則會增加慢性病風險,如心臟病。相反地,許多植物蛋白同時也是膳食纖維來源,而纖維最缺乏的營養之一,有助於降低慢性病風險並維護腸道健康。

整體而言,比起一味追求高蛋白,蛋白質來源與動植物比例的平衡更為重要。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必須協同作用,才能維持身體健康。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學蔡依林9點半睡卻睡不著? 醫揭關鍵黃金入睡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