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2 年起,汽車怠速熄火技術因能在紅綠燈或塞車時暫停引擎運轉而廣受推崇,並成為降低碳排放與提高燃油效率的手段。依據 EPA 與 Battery Council International 資料,該技術最高可提升油耗 4~5%,到 2023 年為止全球已有高達 65% 新車搭載此功能,每年減碳量可達近 1,000 萬噸。
不過,隨著怠速熄火系統進入車主日常生活,反對聲浪也逐年增高。許多駕駛抱怨該功能會造成怠速關閉與啟動的不順暢感,甚至影響空調效能;若無法永久關閉,每次啟動仍會自動開啟,更加令人反感。部分維修專家也指出長期反覆開關可能加劇啟動馬達或電瓶的磨損。
EPA 強調,怠速熄火系統並非強制要求,但過去提供的 off‑cycle CO2 減排積分誘使車廠廣泛配置這項功能。如今若取消這類配分激勵,汽車品牌或將重新評估是否將怠速熄火系統納為標配,尤其面對消費者偏好降低與維修疑慮抬頭的現況。
這項議題凸顯汽車業在彈性科技與效率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怠速熄火系統確實具備節能潛力;另一方面,多數使用者觀感不佳,滿意度亦不見提升。未來是否會正式取消補助與積分獎勵制度?對車廠而言,意味著他們需重新思考降低排放的策略布局和使用者接受度間的平衡。台灣市場雖未受 EPA 授權,但全球汽車趨勢仍值得國內消費者和媒體持續關注。

Toyota新一代Supra傳將於2027年底登場 獨立平台+2.0 升油電動力成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