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表示,在1986年之後,DRAM連續數十月供應短缺,成為卡住個人電腦出貨的最大瓶頸;雖然市場商機高漲,但技術門檻與投資龐大,使台灣企業只能承受高價,無法掌握供應。工研院電子所過去以邏輯晶片為主,與DRAM屬性差異大,產業界一部分力量期待工研院再當「國家隊」,也有聲音認為應將半導體交由市場自生。台積電成立後,電子所人才大量外流,是否繼續投入半導體,是重要政策抉擇。

這時,宏碁董事長施振榮為確保記憶體來源,募資並與美國德州儀器合作,認為台灣不必再自行發展半導體。消息一出,引發韓國三星高度關注。三星董事長李健熙親赴台灣試圖勸阻,認為台灣資金有限、政府干預多,無法競爭,甚至提出一億美元技術合作,希望台灣放棄自主研發。他並邀史欽泰、張忠謀、施振榮赴韓國參觀,完整展示技術。

然而,史欽泰堅信「技術自主性」為國家長期命脈,明確拒絕放棄。他表示,台灣必須掌握關鍵製程,不能只依賴外援。為此,他提出仿效美國SEMATECH模式,由政府與企業共同投資,推動次微米技術建立。計畫採會員制度,聯電、台積電為正會員,旺宏等為副會員,並成立諮詢委員會,由張忠謀擔任主席、史欽泰任執行長,技術成果共享並能順利移轉產業。

為讓技術落地不脫節,史欽泰力促次微米實驗室直接設於新竹科學園區。當時研發機構無法進駐園區,他每日致電園區管理局爭取,終獲同意,使未來衍生企業得以自然承接。

人才招募上,他成功說服貝爾實驗室盧志遠領軍製程、IBM盧超群創立鈺創負責DRAM設計,多位海外工程師以「為國家做事」信念返台加入。1990年7月,次微米計畫正式啟動,迅速實現技術突破:建置零微震實驗室、成功生產國內首片八吋晶圓、良率達七至八成,並在四年半內完成0.5微米DRAM製程技術,提前達成研發目標,且節省五億元經費返還政府。

經濟部隨後辦理技術移轉,由台積電領投13家公司,共67億元成立世界先進,讓台灣正式躋身具8吋晶圓廠能力的主要IC生產國。世界先進成立首年即獲利200億元,並率先導入員工股票選擇權制度,成為園區人才競爭的重要創新。

然而,全球DRAM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戰頻仍,世界先進在短暫獲利後遭遇連續虧損,最終於2004年全面退出DRAM市場,轉型晶圓代工,如今已成全球僅次台積電的高獲利代工業者。台灣DRAM產業後續也曾企圖整合集團共同競逐市場,但終未成形,目前全球仍以韓美為主。

史欽泰指出,次微米計畫雖未使台灣在DRAM立足,但「技術要有根」,此計畫讓台灣奠定自主製程能力,並培養超過300位本土研發人才,帶動IC設計與半導體生態系迅速成長。他強調,這不僅是技術成功,更是國家產業自主的關鍵一步。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西門子推最新解決方案 滿足3D IC與chiplet設計與測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