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欽泰表示,曾繁城是台灣第一批前往美國RCA取經的技術團隊一員。回憶1977年在工研院電子所積體電路示範工廠帶領晶圓製造時,他說:「第一批晶圓良率就超過 70%、80%,比RCA還要好!」這也成為台灣邁向晶圓代工之路的起跑線。

1984年,他負責建置台灣首座先進VLSI工廠。原計畫採五吋晶圓,但曾繁城認為未來勢必跟不上國際腳步,堅決主張改建六吋廠。他坦言:「經費不夠,我就建議少買一點設備,把六吋的生產線建起來。」這看似冒險的決策,卻成為日後台積電快速量產與追趕國際的先發優勢,「如果當初建五吋廠,台積電今天不會這麼順利。」

台積電成立前夕,工研院電子所人才大量外流,員工須放棄公保、年資歸零,待遇也不如民間。為同仁爭取合理薪資補貼時,卻未獲張忠謀同意,曾繁城一度拒絕移轉。他坦言:「史院長對我說,老曾,你不去就沒有人去了。」基於使命感,他答應了,「我原本想待兩年就回工研院,沒想到一留就是四十年。」

加入台積電後,曾繁城持續推動技術自主,而非依賴外購授權。「如果只買技術,永遠落後。」曾繁成帶領團隊陸續突破5微米、3.5微米,甚至2.5微米製程。更與章青駒、史欽泰赴荷蘭飛利浦談判,成功爭取2.5微米技術免權利金,替台灣站穩技術主權。

而代工模式的崛起,也源於一場國際認證。1987年底英特爾訪台,隔年簽署合作,由台積電依英特爾標準進行產品認證。1989年認證完成後,台積電代工業務快速起飛、毛利率升至25%,良率更達90%,象徵台灣具備自主改善能力。

曾繁城回顧:「一開始沒有人看得起代工,但我們證明自己做得到,而且做得更好。」

他指出,當年的國際競爭環境相對寬鬆,台灣才能一邊引進、一邊追趕。然而真正讓台積電走向世界巔峰的,是不曾妥協的技術累積與研發堅持。「英特爾做6吋廠時是1.5微米,我們是2.5微米,但差距就在努力追趕中逐漸縮小。」

如今,台積電成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曾繁城也已在台積電奮鬥超過40年。他笑稱,若當年不是史欽泰的一句話,可能就留在工研院了,但更無悔自己做出了人生最關鍵的選擇,「堅持自己做技術、打造自己的能力,這是台灣半導體能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三星曾來台勸退!台灣半導體「造山者」回顧DRAM產業自主關鍵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