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國的不同:規模、資源與市場驅動
談到為何台灣早期推動矽光子進展有限,根據產業專家指出,台灣與中國在政策與市場條件上存在顯著差異。中國政府透過大額補助推動設備與產能,因此能快速推進產業發展;相對而言,台灣產業鏈更偏務實,通常以終端客戶需求為依歸,緊跟NVIDIA、Google、Meta與Amazon等科技巨頭的應用節奏。
他進一步說明,矽光子早期面臨良率與封裝尚未成熟的問題,加上矽本身不會發光,需要外掛雷射,導致整合度受限、成本偏高。台灣在2016至2019年間,才由晶圓代工廠因應客戶需求,以專案形式切入矽光子,帶動本土產業鏈逐步跟進。如今,隨著AI資料中心需求與資金湧入,供應鏈才真正被全面拉動。

AI帶動矽光子CPO需求 良率與光纖封裝成關鍵挑戰
過去兩年,OpenAI與NVIDIA的大規模投資與訂單,讓矽光子再度成為焦點。產業專家指出,「資金沿著需求往下流,供應鏈各環節才會形成可驗證的商業模式。」AI算力需求暴增,直接推動矽光子成為高速傳輸與節能的解方。
法人機構觀察,2027至2028年隨著CPO技術進入成熟期,全球資料中心架構將迎來全面升級。不過,要讓矽光子真正落地並不容易。目前最大挑戰在於「良率與產能」,其中光纖封裝更是突破關鍵,傳統半導體把電引出已經非常成熟,但矽光子要讓光可靠地耦合進晶片,必須精準對位,稍有偏差就會導致能效損失。
相關新聞:矽光子突圍01|光進銅退成趨勢 台灣AI十大建設+產業聯盟雙引擎發動
相關新聞:矽光子突圍02|加速落地!OBO到CPO三階段演進 2027商用爆發、台廠迎轉型契機
相關新聞:矽光子突圍04|下個AI造王者?博通、輝達衝刺CPO 台積電帶動台廠卡位商機

工研院推出1.6T矽光子光引擎模組 台廠組隊參與商機
為了攻克這道難關,⼯研院電光系統所研發副組長温新助表示,⼯研院近期推出台灣⾸款1.6 Tbps矽光⼦光引擎模組,成為國內的重要⾥程碑。該⽅案對標NVIDIA的1.6T光引擎(OE),透過串接國內外產業鏈夥伴,成功將晶片微縮與模組、光纖封裝⼀體化整合,並攜手產業合作,透過打造「矽光半導體開放式平台」,提供開放式、彈性化的封裝流程,讓不同晶片組合都能快速驗證與量產。温新助表示,⼯研院的⽬標不是單純做出晶片,⽽是建立⼀個驗測平台,讓台灣廠商有機會參與全球供應鏈。
2027年CPO元年 2029年市場規模四倍成長
CPO的導入將帶來系統級結構轉換,傳統資料中⼼光模組多採可插拔式(Pluggable) 設計,⽽未來CPO模組將更貼近IC邊緣,以系統整合⽅式運作,勢必帶動⼤規模設備汰換。這不僅是矽光⼦或CPO的單⼀發展,⽽是驅動整個供應鏈全⾯更新的契機。
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料顯示,隨著矽光子交換器導入量產,CPO市場規模至2029年將較2024年成長逾四倍,達到4,750萬美元。對應異質整合需求,2.5D/3D封裝與TSV等先進封裝技術也將加速應用。法人進一步預估,全球先進封裝市場將以年均10.8%成長,至2029年達671.9億美元。台灣具備晶圓製程、封裝與矽光子整合優勢,未來有機會成為CPO全球落地的核心基地。
全球布局與台灣機會:從藍圖到落地實現
在全球矽光子CPO競爭上,Broadcom長年深耕三五族光模組,供應鏈基礎完整;NVIDIA等系統廠則以龐大需求直接牽引市場節奏。相較之下,台灣定位更接近「把夢想實現的地方」,無論是先進製程、封裝,還是測試驗證,台灣供應鏈都有能力將國際大客戶的技術藍圖轉化為具體產品。
產業專家認為,「全球大客戶定義藍圖,台灣供應鏈讓它成真。」矽光子已不再停留於實驗室,而是快速走向AI資料中心與伺服器架構的核心。台灣在封裝、測試與系統整合上的優勢,將成為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重要支點。隨著技術與市場加速推進,台灣已經站上全球矽光子競賽舞台,未來十年更有望在這場供應鏈大洗牌中取得關鍵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