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嚴倬雲出生於中國著名思想家嚴復家族,自幼浸潤於文化薰陶,並擁有堅定的社會責任感。她長年擔任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婦聯會)主任委員,在1988年解嚴後,將婦聯會從政治色彩濃厚的組織轉型為非政府組織(NGO),專注於扶弱濟貧、教育發展與醫療支持,並強調「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公益理念。她也積極參與國際婦女組織,為台灣女性發聲,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曾與中國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合作,促進和平與文化互動。然而,即便辜嚴倬雲始終強調婦聯會不介入政治,但因該組織曾被視為國民黨的外圍組織,仍然無法擺脫政治爭議。
在環境保育方面,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的創立,源於家族對環境永續的長遠思考。她的丈夫辜振甫早年曾感嘆水泥業對環境的影響,兒子辜成允則希望改變水泥業的高碳排形象,因此發起建立保種中心的計畫。
這段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18年,當時辜嚴倬雲的祖父辜顯榮在屏東購得千頃「泰和農場」,作為家族發展的基石。1959年辜嚴倬雲女士帶領百餘名農夫在此種植鳳梨與木瓜,並捐地建校,為地方經濟與教育注入活力。到了2007年,在生命科學家李家維教授的倡議下,辜嚴倬雲決定捐出部分農場土地,與台泥企業攜手,捐地於屏東高樹成立植物保種中心,並於次年正式開幕打造這座現代版的「植物方舟」。
初衷是為了保護熱帶與亞熱帶植物的多樣性,並作為國際植物保種的合作平台。隨著時間推進,中心的保種成果愈發豐碩,蒐藏植物數量在2009年突破10,000種,並於2012年超過20,000種。截至2018年,保種中心已擁有超過30,000種植物,其中包含許多台灣原生與全球瀕危物種,如台灣捲瓣蘭與屏東豆蘭,這些植物在中心的精心照護下得以延續生命。目前已成功培育超過34,671種植物,並計畫於2027年達成4萬種的保存目標,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熱帶植物庇護所。
除了植物保育,中心也啟動了多項動物保種計畫,例如雉科鳥類與烏龜保種計畫,進一步擴展保育範疇。國際合作方面,中心與包括美國密蘇里植物園、英國愛丁堡植物園,以及東南亞多國植物園在內的機構密切聯繫,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研究。2018年,保種中心與越南科學院南方生態研究所等合作,啟動了越南植物資源保育計畫,進一步拓展保種事業的全球影響力。
多年來,保種中心的努力不僅體現在蒐藏植物的數量,還包括教育推廣與社區參與。從協辦國際研討會到與地方學校合作復育特有種植物,中心以實際行動深化公眾對生態保育的認識。例如,2018年台中花博期間,保種中心展出了超過1,000種國內外珍稀植物,展示保育成果並喚起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
如今,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已成為亞洲第一、世界最大的熱帶與亞熱帶植物活體保存庫。透過家族的遠見與多方協力,這座「植物方舟」不僅是物種的庇護所,更是全球植物保種事業的重要支柱。未來,隨著更多國際合作的推進,這座中心將繼續為地球的生態永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