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數據孤島整合OT與IT,從群創案例看AI如何在產業落地
彭愷翔在Moxa座談中指出,雲界是一家新創,由伊雲谷(6689)投資,專注於串聯Cloud與Edge,並強調「把數據的擁有權取回來」。他提到,過去工業現場多以專案思維處理問題,導致系統間出現數據孤島,IT部門難以整合,甚至造成「數據誤導」。NeoEdge平台的核心在於整合OT與IT,透過ETL(Extract、Transform、Load)流程,將不同協議的數據擷取、清理並導入IT系統,再交由客戶AI團隊應用。
平台同時具備AI模型部署功能,形成「邊緣數據收集—雲端訓練—回邊緣推論」的閉環,並可即時勾稽OT數據。他強調,平台結合Moxa工業電腦的TPM 2.0晶片、X.509憑證機制及IEC-62443規範,確保數據在邊雲架構下的安全性。
在應用案例方面,群創已與雲界合作,以「PHM預測診斷」為基礎,運用五年資料與演算法建立平台,目前部署2,000顆感測器監測1,000台設備,藉由數據分析提供健康指標(Health Index),預測設備壽命與維修方向。當馬達或傳動軸出現異常震動時,系統可即時提示,避免突發停機。
彭愷翔指出,這套演算法已趨於成熟,群創正推動平台商品化,拓展至養殖、生產設備與軌道運輸等產業。雲界平台最大優勢是「不綁定感測器」,只要能輸出震動加速度的裝置皆可使用,並可整合不同品牌OT數據,避免形成新的數據孤島,為後續AI分析奠基。

邊緣AI協作驅動數位孿生,混合雲資安成製造新挑戰
彭愷翔表示,雲界推動的「邊緣協作」(Edge Architecture),讓數據能在企業內水平流通,而非傳統的垂直封閉。智慧製造不再侷限於集中式分析,而是擴展至分散式邊緣端。AI的導入,加速了數位工廠的進化,也帶來虛實整合與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的新應用。
他舉例,全球最大的鐵道車輛製造商,透過AI建立數位孿生環境,讓維修人員能在模擬場景中訓練,縮短學習曲線並提升效率。在自動控制方面,邊緣端能達成毫秒級反應,而雲端則適合進行龐大模型訓練,形成「雲端+邊緣」互補架構。
製造業者對數據隱私高度敏感,僅少數願意將數據完全上雲,因此混合雲與地端並行逐漸成為趨勢。以台達電(2308)為例,全球有近四萬台設備需要管理,如何在龐大系統中導入AI是一大挑戰。彭愷翔強調,必須遵循IEC-62443等國際資安規範,台灣「關鍵基礎設施法」也依此建構,確保數據在安全架構下運行。
除了技術應用,彭愷翔也談及國際政經環境。他指出,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再掀關稅戰,若企業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必然首當其衝,例如台灣工具機產業便是「海嘯第一排」,有廠商因此採「做四休三」因應。但若市場不以美國為重,就無須過度擔憂。雲界目前未經營美國市場,影響有限。他認為,軟體平台部署多在雲端,相關稅務負擔也相對較輕。

平台競爭與差異化,瞄準中小企業需求
談到競爭環境,他分析,研華、凌華等工業電腦廠商雖推出平台,但主要目的是促進硬體銷售,軟體僅為輔助。雲界沒有硬體包袱,能與多家工業電腦廠商合作;同時,市面上不少軟體業者強調「end-to-end」方案,但往往將數據收回自己系統,讓企業反感。雲界平台則把數據導回客戶MES或資料庫,由客戶自主決定呈現方式。
他以東元為例,雖推出預測診斷服務,但因難掌握馬達端安裝變數,數據有限;而雲界則能整合不同品牌馬達數據,並將數據擁有權交還客戶。這正是打破數據孤島的關鍵。
彭愷翔提醒,大廠有資源自行處理數據,但中小企業往往無法承擔,容易受制於外部平台。例如部分供應商提供儀表板,但數據仍存放在供應商資料庫,客戶無法完全掌握。雲界的邊緣端方案,能即時收集並勾稽生產工單,涵蓋人員、機台、物料、製程與環境數據,甚至綁定電力消耗,生成完整報表,協助企業進行全方位管理。
彭愷翔表示,雲界平台強調「泛用性」與「簡單化」,不僅適合大型企業,也適用於中小企業。他最後也補充:「Simple is beauty,簡單就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