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adyne Robotics此次展出四款新型機器人及兩項軟體技術,並公布亞洲組裝版本UR7e與UR12e,提升供應效率。鍾秉光指出,UR協作手臂與MiR自走車的整合應用,正快速滲透台灣電子、半導體及傳產,AI賦能與缺工挑戰,成為推動自動化的雙重動力。
鍾秉光也說明,公司身為丹麥商,機器人的研發與製造位在丹麥,但是協力廠商則是分散在各地,這次推出的亞洲組裝版本,更是加強與亞洲在地夥伴合作,提供更為完善的終端服務。
Universal Robots為全球協作型機器人(cobot)領導品牌,產品銷售超過10萬台;Mobile Industrial Robots(MiR)則專注於自主移動機器人(AMR)解決方案,協助製造、物流、醫療等產業實現物流自動化。兩家公司屬於Teradyne Robotics,為自動化測試設備與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供應商。
他強調,物流場域需求更為迫切,MiR無人搬運車透過AI與多重感測器自動避障與繞行,真正實現無人化作業。UR與MiR結合後,能涵蓋倉儲、物流與電商,從自走車到棧板搬運車,都能協助工廠自動化完成最後一哩路。
相關新聞:Teradyne Robotics攜UR、MiR亮相自動化展 4款機器人、2大軟體強化台灣智造

半導體應用深化、UR打造生態圈,協作機器人展現三大優勢
鍾秉光指出,台灣電子與半導體產業對高精度自動化需求殷切,從筆電、伺服器到主機板組裝,皆能見到協作手臂應用。其中,四軸手臂適合直上直下作業,六軸則能提供更大靈活度,並在人機共作環境中維持安全。
實際上,已有合作夥伴將UR協作手臂導入半導體製程,處理晶圓盒搬運、PCB組裝、螺絲鎖附、AI檢測、插件組裝等工作。隨著產業由手機、筆電轉向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UR也同步深耕相關應用。因此,UR打造生態圈,如同App Store,結合超過500家合作夥伴與1200種元件,涵蓋夾爪、視覺、溫度感測與末端執行器,協助企業快速導入並降低開發成本與風險。
鍾秉光指出,相較傳統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具三大優勢:
第ㄧ,安全性:通過ISO 10218認證,碰觸人員即自動停止。
第二,簡單好用:手拉教導即可完成點位設定,無須複雜程式。
第三,靈活輕量:重量12至64公斤,隨插即用,能快速安裝於舊產線。
鍾秉光強調,Universal Robots自2005年在市場誕生以來,專注於協作機器人,傳統工業機械手臂常動輒超過150公斤,需要叉車搬運定位,導入流程繁瑣。相較之下,協作機器人不僅佔地小,更能快速完成產線調整,逐步成為自動化應用的重要趨勢。

人形機器人在戰國時代,UR攜手NVIDIA推進AI落地
針對近年市場關注的人形機器人,鍾秉光認為,確實能帶動話題與產業發展,AI技術的加速迭代也助益明顯。然而,他直言,人形機器人要真正走入工廠或商業化,還需要幾年時間,主要挑戰包括電池續航不足、耗電量大、安全規範尚未建立,以及零組件耐用度仍有待驗證。
鍾秉光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處在戰國時代,尚未形成國際標準。相比之下,協作機器人已具ISO認證並廣泛落地,人形機器人雖受矚目,但短期內仍以試驗性質居多,企業主若要投資,在ROI(投資報酬率)考慮下多半會選擇能立即提升生產效率的協作或工業機器人。
鍾秉光也說明,UR結合NVIDIA Jetson Orin平台,透過GPU演算法進行即時運算與辨識,並搭配PolyforX與ROS系統,協助客戶直接開發AI應用,無論是手臂或自走車,都能在NVIDIA加速器支援下進行即時路徑規劃與智能演算,應用範圍涵蓋電子、半導體、物流與金屬加工。
此外,鍾秉光指出,UR與台灣系統整合商密切協作,打造客製化方案,像是友上科技專注半導體整合,從天車到烤箱都能結合UR手臂,提供完整製程自動化。他強調,UR與在地夥伴共同服務終端客戶,創造在地價值。

AI是助力非取代人類工作,協作機器人成傳產轉型關鍵
面對「AI是否會取代人力」的疑慮,鍾秉光分享一位 MIT 機器人學博士的比喻:「AI 目前仍在嬰兒階段,僅達到2至3分的成熟度,距離真正具備獨立思考還有很長一段路。」他認為,AI 不會全面取代人,而是成為賦能工具,讓自動化加速落地。
鍾秉光強調,台灣已進入缺工與少子化的「甜蜜點」,自動化需求急速上升。「傳產以往導入門檻高,但 UR 協作手臂可透過手拉式教導,快速上手。」目前最直接的應用包括焊接、CNC 加工上下料、塑膠射出與堆棧作業。
鍾秉光直言,某些傳產面臨的環境是3D: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卻又缺乏年輕人願意投入。自動化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要嘛導入自動化、提升產量與競爭力,要嘛就可能面臨關廠,協作機器人正是協助中小企業加速轉型的重要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