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劃法是什麼?在野陣營為何要修法?
《財劃法》全名《財政收支劃分法》,於1951年6月13日制定公布,前後歷經10次的變革,其中以最近2次之修正幅度最大,涉及制度面與財政收入結構之改變。1981年之修正,將所得稅及貨物稅全部改為中央收入,不再劃分,而使財政主導權由臺灣省政府回歸中央政府。1999年之修正,因精省虛級化調整行政體系,而對原屬省府之財政資源重新檢討併入中央,將營業稅重新定位為國稅,以及增撥所得稅與貨物稅二項國稅稅收10%由中央統籌分配予地方政府;然該次修法不但無法解決地方財政困難,更因統籌分配稅款的分配問題讓各縣市爭執不已,更使得中央與地方間的緊張關係有增無減。
修法前最近1次修正公布日期為1999年1月,當時遇到精省的歷史事件,迄今已逾20年,其間中央與地方之財政情勢已有所改變。又行政院前分別於2002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將「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送請立法院審議,惟未獲通過。而從精省之後,又歷經直轄市升格等等變動,是否符合當今需求,掀起許多討論。
而財劃法在歷經扁、馬、蔡三任總統執政,期間行政院都提過修正草案,各黨各派的不乏立委提出修正版本,但最終無疾而終。各地方政府態度迥異、部分地方政府財政又長年透支,因此,2024年在立院三黨不過半的格局下,國民黨團、台灣民眾黨團都分別提出修正草案。民進黨當時則表示,在野黨提出的20個修法版本,無論財源跟分配方式歧異都很大,為避免粗糙修法,不提出政院版或民進黨團版。
各修法版本中,民眾黨團、國民黨團版本均涉及增加中央釋出財源。按2023年度稅收實徵數推估,國民黨團提案估計增加中央釋出財源達5777億元,民眾黨團版本則為2775億元。並於2024年12月20日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財劃法修正案,擴大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規模,調整中央和地方的財源分配。
以2025年預算試算,行政院估計修法後,地方政府增得3,753億統籌分配稅款。

新版財劃法上路 六都分配款大幅增加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分配各地方政府明細表,相較今年度與明年度,六都部分,台北市由新台幣707.02億元、大幅增加至1149.24億元,增加442億元、增幅62.5%;新北市則從550.61億元增加為957.68億元,增加407億元、成長73.9%;台中市部分自452.44億元增至741.04億元;台南市由327.21億元增為496.70億元,增加169億元;高雄市507.41億元增加至757.80億元,增加250億元,台南與高雄成長幅度均約50%;桃園市從362.75億元增為652.85億元。
至於六都以外的各縣市,以新竹縣市和宜蘭收獲最多,新竹市2026年獲配298億元,較去年多了214億元,新竹縣則分到245億元、增加176億元,成長幅度都超過2.5倍;宜蘭則是自去年的63億元成長2倍至191億元。除了澎湖、金門和連江,其他非六都縣市2026年的統籌分配款都較今年倍增,漲幅介於112%至255%。根據財政部數據,六都之外分到最多的是彰化縣的325億元,較今年的152億元也是「加倍」,金門則是增加73%至48億元。

新版財劃法公式為何出錯? 10縣市財政遭受衝擊
但在分配款數據公布後,卻引來部分地方縣市政府不滿,原因是因為,新版財劃法的水平分配公式在立院審議時發生分子/分母不一致的寫法:分子按「本島19縣市+離島3縣」分開計,但分母卻寫成全國22縣市。
除了分母錯誤,指標(例如營利事業營業額、人口、面積等)的權重設定或計算方式也被批為造成「富者愈富」或城鄉差距被擴大。例如人口大縣、市或經濟活動多的縣市因營利事業營業額成分上升而占比提高。這使某些地方得到的補助或分配款雖然從某些角度看「有加」,但調整後水平比較起來反而不如預期或不增反減。
修法後,因為公式錯誤及分母設置問題等疏漏,致使普通統籌分配款8,488億元中,有近350億元統籌分配款「無法」分配,連帶使10個縣市分配減少,地方首長認為獲配數低於預期,像是基隆市少了2億元、新竹縣少7億元、彰化縣少7億元、雲林縣少27億元、嘉義縣少6億元、嘉義市少2億元、花蓮少14億元。本來資源就相對缺乏的離島更是重創,連江縣從原先33億縮水成7.2億元,衝擊相當大,澎湖和連江統籌分配款相較今年幾乎沒調;雲林縣長張麗善更表達不滿稱,獲得的統籌分配稅款與自行計算的不符。當時行政院對此修法提出覆議,但旋即就被藍白再度否決。

行政院點出3大問題 國民黨團回擊:當時未說公式有問題
李慧芝9日表示,立法院自去年底倉促修訂新版財劃法後,產生三項無法解決的問題,包括:「公式錯誤」:導致統籌分配稅款有345億無法完全分配,離島的問題就更加嚴重。「事權沒有隨錢調整」:各地方政府得到更多統籌分配稅款,但沒有一併調整事權分擔,導致錢到了地方、事卻還在中央的狀況。「富者越富、城鄉差距更大」:調整後的水平分配公式,包括營利事業營業額、人口、面積的指標權重計算標準造成不公平的現象。
李慧芝表示,當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行政院曾經提過覆議,但還是遭到立法院否決,對此行政院感到遺憾;此外中央財源大幅減少,必須將有限的資源分配給其他城鄉差距被拉大的地方政府。
國民黨團回擊,行政院及財政部在立法院完修成修法三讀時,當時未說公式有問題、部分金額無法分配,財政部更依修法版本提出各縣市試算的分配數,並提供各界參考,中央社並大幅報導,卓榮泰院長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國民黨團認為,行政院現在卻突然說超過300億元無法完成分配,要重新修法才能解決。國民黨團要問,如果今天立法院配合行政院修正分配公式,明天會不會又說今日的修法有問題?國民黨團更要問卓榮泰院長?行政院是無能不會算?還是又想搞分化地方政府那一套?民進黨到現在還不知反省,不知民意所向嗎?

藍白15縣市長台北開會 發表「3點聯合聲明」
在野陣營藍白15縣市長10日北上,在台北舉行「十五縣市站出來!捍衛地方補助」記者會,15縣市共同發表3點聯合聲明,呼籲行政院應該依照新版財劃法,保證地方政府財源只增不減,讓一般性補助款回歸透明、公平、公開的公式設算分;一般性和計畫性補助款不得任意短編、刪減或拖延。15縣市長並共同向中央喊話,希望行政院盡速回歸正軌。
該聯合聲明指出,一、財劃法修法的目的在確保地方政府財政自主,統籌分配款與一般性補助款應依照財劃法立法精神完整且合理分配,且須保障各地方政府此二者財源較修法前皆只增不減。二、一般性補助款應回歸透明、公平、公開的公式設算分配,不宜淪為中央片面制定規則與審查標準的申請制。三、中央原已核定給各地方政府之一般性補助款及計畫型補助款應受保障,不得任意短編、刪減或拖延,呼籲中央儘速核實補足,以免嚴重影響地方施政推動。
10日出席記者會的縣市首長,有臺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臺中市長盧秀燕、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基隆市長謝國樑、宜蘭縣代理縣長林茂盛、新竹縣長楊文科、新竹市代理市長邱臣遠、苗栗縣長鍾東錦、花蓮縣長徐榛蔚、彰化縣長王惠美、雲林縣長張麗善、南投縣長許淑華、嘉義市長黃敏惠、臺東縣長饒慶鈴連袂出席,異口同聲為守護地方財政向中央行政院喊話,極力爭取恢復一般性補助款原有機制。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10日則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坦言,不能否認地,過程中確實出現公式設計上的瑕疵,分母有問題,財政部應儘速以正確公式重新試算,將目前無法分配的345億元重新分配給各縣市,並提供作為各縣市政府下一年度編列預算、送交議會審查的重要參考。

賴清德喊「屠刀不在民進黨的手上」 政院將邀蔣、盧開會
行政院10日回應時,則是再秀財劃法覆議案文件,稱當時就已指出公式錯誤,以及分配指標權重導致城鄉差距擴大和事權分配議題;未來將邀縣市首長討論,解決公式錯誤,事權分配及城鄉不均等三大問題。
總統賴清德11日上午表示,去年在野黨主導通過新版財劃法,藍營縣市首長抱持「地方包圍中央」心態,國會在野黨過半也拒絕行政院提醒與覆議案,導致法案「鑄下大錯」。賴清德並稱,可以清楚看得出來,屠刀一直都不在民進黨的手上。他也呼籲,財力比較好、資源已經分配比較多的縣市,應該要放下,要照顧資源比較少的縣市,這樣才有辦法討論出好的結果。
行政院長卓榮泰本周六(13日)將邀請台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等縣市政府首長到行政院開會,就新版財劃法的分配爭議及中央與地方事權議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