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病例是一名中部的男嬰,出生後第8天就出現食慾不佳和黃疸,當時在診所治療,但4天後病情惡化,出現心跳急促、血氧下降,被送到醫院急診並住院。住院期間,他陸續出現肝功能異常、血小板降低、凝血不良等疑似敗血症的狀況。

第二個病例是一名南部女嬰,出生後第5天出現紅疹和嗜睡,第6天因吃奶量減少、精神不佳與黃疸回診,被檢查出發炎指數異常,轉送醫院後又出現體溫過低、皮膚瘀斑與凝血異常,狀況相當危險。兩名嬰兒經檢驗確診,都是感染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最近2週腸病毒就醫人數持續增加,第33週(8/10至8/16)門急診就診人次達7291,比前一週6922人次上升5.3%。實驗室檢測顯示,社區以伊科病毒11型為主流,今年已累計13例腸病毒重症(含7例死亡),其中有10例是新生兒,且全數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6例死亡,為近6年來同期最高。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國教危機!要開學卻大缺2600老師 3道高牆讓流浪師「永遠游不上岸」

疾管署提醒,孕婦在生產前14天到產後期間,如果出現發燒、咳嗽、腹瀉等疑似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並告知醫師狀況。同時建議在這段時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也要避免與有症狀的人接觸。腸病毒傳染力強,容易在家庭兄弟姊妹或安親班、夏令營、親子館等地傳播。相關場所應保持環境通風,並定期用含氯漂白水清潔,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也要加強訪客管理與感染控制,才能降低傳染風險。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米其林2025公布!北市「好嶼」率先獲得3大獎 川雅新得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