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腎臟內科醫師陳靜怡指出,洗腎病人因腎功能退化,紅血球生成素減少,會引發所謂的「腎性貧血」。這在洗腎族群中非常常見,根據統計,第五期慢性腎臟病的新洗腎病人中,有超過8成會出現腎性貧血,一般可透過打紅血球生成素來改善。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陳芳語開賓士違規連4犯 窩億級山莊療情傷(狗仔直擊)
但也有例外。該名50歲男子雖定期洗腎與施打藥物,卻常感疲憊、貧血沒改善,經轉診至消化內科,醫師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其實是乙狀結腸腫瘤引起出血,才導致長期貧血。另一位80多歲的奶奶也有類似情況,胃腫瘤出血導致黑便與喘,症狀都被當成洗腎引起的貧血拖了好一陣子。
消化內科醫師陳文昭提醒,洗腎病人本身腸胃容易有血管增生問題,吞食食物時若造成出血也可能導致貧血。建議洗腎患者若發現長期貧血未改善,或糞便顏色、形狀異常,應與醫師討論,50至74歲民眾也別忘了善用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腸癌風險。

中秋、雙十連假機票開搶!逾17.4萬個座位數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