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狀況其實並不少見,許多男性初期只覺得解尿慢、夜間頻尿、尿量少,常以為是老化或攝護腺肥大,卻忽略背後可能是癌症警訊。尤其是癌細胞一旦轉移至骨頭,可能引發劇烈疼痛甚至無法行走。有研究顯示,大約有2到3成的患者,直到骨頭劇痛才驚覺罹癌,錯失早期治療黃金期。

亞洲大學醫療團隊衛教資訊中指出,50歲以上男性是攝護腺癌好發族群,家族中若有親人罹患該癌,風險更會高出2到5倍。另外,包括性病史、慢性攝護腺炎、長期高脂飲食等4大族群也都可能提高罹癌機率。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曹格流露大叔味 穿吊嘎踩街滿手刺青(狗仔直擊)

雖然目前有研究指性生活頻繁可能降低風險,但生活習慣與遺傳仍是關鍵。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臨床上通常透過3種檢查來發現:肛門指診、直腸超音波及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血液檢查。PSA值若超過4ng/ml,就應進一步檢查。不過要注意,PSA升高不一定是癌症,也可能是良性肥大或發炎,因此需綜合判斷。

治療方式會根據病情分期決定。早期癌可手術切除、放射治療或積極監控;中期則可能需要荷爾蒙治療加手術或放療;若已轉移到骨頭或其他器官,則以荷爾蒙或化療為主。目前也有免疫治療及放射核種藥物等新選項,幫助晚期患者延長壽命。醫師提醒,男性50歲後應每年檢查一次,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明全台3地高溫36度以上 下週雙系統夾擊天氣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