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姜乃榕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因神經內分泌細胞過量分泌荷爾蒙導致的惡性腫瘤,目前原因仍不確定,通常好發於40到60歲,男女比例差不多,有家族史、人類免疫不全(HIV),以及長期暴露在砷的環境中可能會增加罹患風險。

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人數成長13倍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台灣約有1,219個新增案例,雖然人數少,但台灣一份研究統計1996年至2015年,近20年確診人數快速成長約13倍。

姜乃榕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全身17處以上器官,且隨著發病位置不同而有變化多端的症狀,早期診斷困難造成拖延,統計顯示病友自發病到確診平均經過6年,且5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發生腫瘤轉移,治療更複雜。

十大警訊症狀持續數月快就醫

姜乃榕提醒,在所有器官中,最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原發處是胃胰腸,比例約5-6成,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便是因為罹患胰臟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過世。民眾若莫名出現十大警訊,例如熱潮紅、盜汗、低血糖飢餓感、腹瀉、反覆性胃潰瘍、發熱、咳嗽、氣喘、心悸與皮膚炎等,且症狀持續數個月,應盡快就醫詳細檢查。

病友鄒先生過去20多年每天健身,2年前卻出現無止盡的疲憊感甚至一覺不起,情況持續一個月後決定就醫,檢查發現嚴重低血糖、只有27 mg/dL,醫師驚呼「你怎麼還可以站著」,於是直接辦理住院詳細檢查,最後確診為發生於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合併肝轉移。

由於是在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鄒先生每天低血糖發作7-8次,就像不定時炸彈一般,住院長達一年,天天注射高劑量葡萄糖,直到年初自費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低血糖發作頻率也從一天6、7次減少到數週一次,並於4個月後恢復正常血糖與縮小腫瘤,順利出院。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陳立宗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病灶為主,無法手術者可依疾病嚴重程度、腫瘤位置與是否轉移,給予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或標靶治療,不過傳統標靶治療失效後,只能反覆接受化療與荷爾蒙治療,改善效果有限,精準放射標靶治療提供病友新選擇

壹蘋新聞網-投訴爆料

爆料網址:reporting.nextapple.com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

壹蘋娛樂粉專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憋尿有3大風險!上限次數曝光 這些人應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