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仁提到,日本1950年代曾爆發震驚全球的「水俁病」事件。當地工廠長期排放含甲基汞的廢水,經食物鏈累積進入人體,造成居民出現手腳麻木、視野縮小、聽力受損等神經症狀,甚至有孕婦生下智力與肢體嚴重受損的嬰兒。該事件促成2013年《水俁公約》,全球開始限制汞排放與使用。

慢性汞暴露的來源包括飲食(特別是大型掠食魚)、牙科汞合金與環境污染。根據美國FDA與EPA的2023年報告,以及全球海鮮汞含量研究,大型壽命長、位於食物鏈頂端的魚類汞含量最高,例如劍魚、鯊魚、旗魚、方頭魚、馬鮫魚等。鮭魚、秋刀魚、鯖花魚、鱈魚、鯡魚、沙丁魚和吳郭魚則屬低汞魚,較為安全。

 

如果沒有急性中毒,日常可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幫助汞代謝,例如多吃含硫蔬菜(大蒜、洋蔥、韭菜、西蘭花)、海藻類(小球藻、螺旋藻)、高抗氧化水果(莓果、奇異果、柑橘)、含硒食物(巴西堅果、沙丁魚、雞蛋),以及多攝取膳食纖維並保持運動與流汗,促進汞排出。

醫療上則有藥物螯合與功能醫學排汞兩種方式。藥物螯合需醫師評估,適用於高濃度汞暴露;功能醫學則以營養素輔助肝腎排毒。劉博仁強調,偶爾吃高汞魚問題不大,但孕婦、哺乳婦女與兒童應避免食用;若有長期疲勞、手麻、注意力下降等症狀,且經常吃大型魚類,應檢測血中重金屬。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台大醫院火警 原因是燈具「電線短路」!院方出面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