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歲的顏先生在52歲那一年確診口腔癌第1期,回憶起罹癌過程,他表示,他吃了檳榔20年,在50歲戒掉,但最後還是得了癌症,當時因為感冒去看耳鼻喉科,醫師發現他的口內有白斑、提醒要多注意,太太有去醫院做乳房超音波檢查與子宮頸抹片時,就問他要不要順便做口腔黏膜檢查,前兩次都沒有事情,但第3次回診前,已經痛了1、2個月、也都沒有好,回診檢查就罹癌了。
顏先生說,當初會戒掉檳榔,其實也是因為太太耳提面命跟他說檳榔不好,不喜歡他吃檳榔,但年輕時自己就是講不聽,現在回想起來很感謝太太,但也覺得很對不起她,當時身邊一起吃檳榔的好友也有不少罹癌,有些甚至已經過世,吃檳榔的不願意篩檢,一來是鐵齒,二來覺得會怕,但即使不篩檢,癌症還是會來,呼籲跟他有一樣經歷的人積極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說明,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2020年9000餘人確診口腔癌,同年3000餘人死亡,且口腔癌患者高達9成是男性,年齡分佈以中壯年為多、佔比將近8成,其中7成有嚼食檳榔,8成有嚼食檳榔或吸菸。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香菸、檳榔、酒歸類為一級致癌物,林莉茹表示,口腔癌患者有高比例是家中重要的經濟支柱,若同時有吸菸、嚼食檳榔習慣,罹口腔癌風險是一般人的89倍,遠離香菸、檳榔、酒均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率,有相關風險者,可善用國健署提供的、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提醒,一般民眾若有口腔黏膜潰瘍超過2周,就要特別注意,口腔有白斑、紅斑、有腫塊,或是頸部、頰部有其他腫塊,建議要儘早就近做診斷,而口腔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朱本元指出,口腔癌越早期的病患治療越好,也能將對功能的影響降到最低,第1期85%患者可以治癒,但到了第4期,只有38%可以治癒,口腔癌危險因子包括抽菸、喝酒、嚼食檳榔,呼籲民眾已有相關習慣,應儘早戒除,並善用國健署提供的篩檢服務,口腔黏膜篩檢。
國健署提醒,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任一情形,應儘速就醫:
1. 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
2. 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3. 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4. 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5. 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爆料信箱:news@nextapple.com
★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acebook 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