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球員的跑道人生
李翰暄的運動起點,其實不是田徑場,而是籃球場。國中時,他就讀籃球名校金華國中,身高174公分的他打控球後衛,但因為爆發力和身材都不出色,常常連板凳都坐不上。就在那個時候,教練意外發現,他在3,000公尺耐力測驗中總是名列前茅,便開始鼓勵他去參加田徑比賽。第一次上場,他就拿下了人生第一張獎狀,這也是第一次有人告訴他:「你真的很會跑。」
升上國三後,他的潛力逐漸被更多人看見。成淵高中的潘瑞根教練直接向他招手,希望他能加入田徑隊一起訓練,李翰暄回憶自己當時只是「一股腦地投入訓練」,沒想太多,就跟著老師與學長們一起練下去。
對家境並不寬裕的他來說,這不僅是單純的運動選擇,更可能是憑藉跑步成績爭取學校資源、減輕家庭負擔的契機。當其他同齡少年還在追逐課業或娛樂時,他已經清楚意識到:跑步不只是興趣,而是一條能帶自己走向未來的路。

少年天才的榮耀與壓力
進入田徑隊後,李翰暄的潛能幾乎瞬間爆發。高一,他就在全中運10,000公尺奪下金牌,創下史上第一位高一生摘金的紀錄。到了高二,他更在5,000公尺與10,000公尺比賽雙雙打破大會紀錄,以14分58秒的成績成為當時台灣最年輕跑進15分內的選手。這樣的速度與表現,讓他迅速成為媒體口中的「長跑新星」,也被視為「國手接班人」,外界的期待一層層疊加在他的身上。
回想那段歲月,他坦言榮耀與壓力始終並存。「一路上成績都在進步,感覺前方只有更快的自己在等我。」李翰暄說,那種感覺就像被推著往前跑,不能停下,也不敢失敗。對年少的他來說,每一次站上跑道都不只是比賽,更像是一場必須證明自己的考試。
在旁人眼裡,他是少年天才,背負著眾人期待;但在他自己心中,卻是一次又一次和「更快的自己」對話的過程。榮耀是一種光環,也是沉重的枷鎖。
大學低谷:車禍與心臟異常
然而大學卻讓他的人生急轉直下。大一時,他因摩托車車禍導致右腳韌帶撕裂,長時間復健才重返跑道;好不容易恢復,卻因心臟長期不適被診斷出「右冠狀動脈先天性異常」。醫師甚至建議他不要再進行高強度競技運動。對年僅二十出頭的他來說,這無異於宣判「運動員生涯結束」。
他形容那時的心情:「就像有人把我最重要的東西抽走,既有種解脫,卻也覺得人生就此結束。」徘徊在放棄與堅持之間,他選擇先停下來,試著尋找新的出口。

重啟:從運動員到教練
休學後,他開始帶跑班、做運動家教,原本只是維持生活的方式,卻意外打開新的天地。當學員第一次完成10公里,笑著跟他說謝謝時,他才意識到跑步可以不只是競技,更是一種陪伴與分享。
2017年,他成立「曙光跑團」,開始系統化經營市民跑者的教學;2021年進一步升級為「曙光跑步學校」,提供入門班、馬拉松挑戰營、體能強化與技術調整課程,讓跑者有一條安全而完整的成長路徑。
曙光跑步學校:跑者的教育體系
曙光跑步學校的定位,是打造一個「跑步專科學校」。不同程度的跑者,能在分班制度下找到對應的師資與課程;新手不至於因為亂練受傷,有經驗的跑者則能進一步挑戰全馬或進行專項訓練。這種以教育為核心的思維,逐漸讓曙光跑步學校在北台灣建立起口碑。
「跑步不是隨便亂練就好,我希望學員能有清楚的成長路徑。」李翰暄說,帶著教練特有的耐心。
有趣的是,當我們在台大田徑場進行採訪時,現場有路過的民眾認出李翰暄,主動上前詢問能否與他合影。這個不經意的插曲,正好印證了他在跑者社群裡的影響力,而他不再只是單純的運動員,而是許多跑者心中的「教練」與「榜樣」。

地平線:運動 × ESG × 企業健康
隨著曙光跑步學校規模擴大,他意識到企業需求與社會趨勢的結合是下一步。現在,他與夥伴共同創立「地平線整合運動健康平台」,匯聚不同運動領域的教練與選手,提供企業健康講座、員工健檢與線上課程。這個平台不僅呼應 ESG 浪潮,也為運動員帶來新的收入模式。
他直言:「如果一個運動員能獲得三到五家企業支持,就能無後顧之憂地訓練。」在他的藍圖裡,這不只是運動員的生計問題,更與國家競爭力緊密相連。
一起出發,一起到達
除了教育與平台,他仍堅持帶領學員挑戰不同賽事。田中馬拉松的「邊跑邊吃」氛圍,讓學員在歡樂中體驗跑步的樂趣;艱苦的戈壁挑戰,則要求他們在零下氣候與沙塵暴中互相扶持,才能完成四天百公里的長征。
「我們常說『一起出發,一起到達』,這不只是口號,而是跑者之間最強大的能量。」這句話,既是他帶隊的座右銘,也成為許多學員難忘的信念。

新的起跑線
回顧這一路,李翰暄從板凳控衛到國手,從車禍低谷到心臟病痛,再到創辦學校與平台。他將跌倒轉化為力量,把跑步變成教育、產業,甚至是一股提升國力的能量。
「沒有白跑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他堅定地說。對李翰暄而言,跑步已經不是追逐成績的比賽,而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