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就在球場:從耳濡目染到真正熱愛
「我一出生就是在球場裡長大的小孩,對草地、樹林、果嶺都特別親切,幾乎每天都在這樣的環境裡奔跑。」何麗純說道。18歲那年,她遠赴美國就讀高爾夫學院,後來到香港工作,重返熟悉的高球世界擔任教練,考取美國LPGA執照,並持續參與國際進修課程。
但她坦言,這段旅程的起點,並非出於熱愛。「其實小時候我對高爾夫沒有特別喜歡,是因為爸爸的關係才接觸。」那個年代小孩打球的不多,她只是順著環境走,直到美國訓練密集、打球機會變多,才漸漸習慣。真正讓她愛上高爾夫,是在香港教球時,感受到學生的回饋與成就感,那份成就感讓她找到熱情,才真的喜歡上這項運動。
何麗純描述,至今難忘一位學生、一位在香港經營卡拉OK連鎖的老闆,「他是出了名的難搞,換過很多教練,大家都說教不動、脾氣大,我是最後一個。」第一堂課對方滿臉懷疑,但她用專業與耐心一步步建立信任,學生後來主動續課,甚至成為朋友,「能夠從懷疑變成信任,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肯定。」
那段時間,身為女性教練的她,在當時仍以男性為主的高球圈中格外引人注目。「後來有媒體報導我為『香港第一位華人女高爾夫教練』,當時我自己都不知道,還因此接受了不少訪問,對我來說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責任。」
相關新聞:專訪|從「原罪」焦慮到示範標竿 何麗純翻轉高球場成為ESG新典範

高球變年輕了!從菁英運動轉身成社交生活風格
過去,高爾夫常被視為男性主導、規則嚴謹的菁英運動。但何麗純觀察,近年女性與年輕人參與比例明顯上升,特別是隨著職場中女性高管與女創業者崛起,「本來這運動就不是只有男生能打,現在更多元的參與,讓整個產業也在改變。」
何麗純認為,台灣高爾夫球產業已進入成熟期,62座球場難以擴增,經營模式也偏保守,「我回來這行後的感覺是:不創新就是死路一條。」她推動數位化、AI導入,並針對年輕人推出年度制訂閱會員,貼近他們講求彈性、不綁約的使用習慣。
傳統會員重視健康與穩定,願意投資終身球證;年輕人則更像健身房模式,一年一簽,重視社交與便利。她進一步提出「球場會所化」概念,2024年12月也將在大直開出全台首座會員制「城市會所 City Hub」,打造打球、聚會與社交並存的空間,「年輕人看的是朋友在哪裡,連結感才是高球年輕化的關鍵。」

從郭董一桿進洞 看年輕人高球社交新風景
對何麗純而言,高爾夫從來不只是運動,更是一種深度的人際溝通媒介。「打一場球要四個小時,大家手機收起來、也無法閃躲,反而創造出一種難得的真實對話空間。」她觀察,許多關鍵合作並非在會議桌上敲定,而是在果嶺上自然促成,「像蕭萬長副總統過去就常透過打球接待外賓,這就是最典型的國民外交。」
2024年,一場「一桿進洞」,讓國華意外登上社群媒體焦點。影片主角就是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他在球場擊出一桿進洞的瞬間被現場年輕人拍下並上傳社群,迅速引爆討論。何麗純說:「那天真的是巧遇,郭董常來球場,這次剛好打出一桿進洞,我就依慣例頒發證書。」球場本來就會為創下紀錄的球友進行表揚,但這次因為年輕人即時記錄、主動分享,意外形成最自然的口碑行銷,「不是安排好的宣傳,反而更真誠,也讓年輕人看到高球不同的面貌。」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重新定義高球可能性
「我們的核心理念就是:挑戰現況,創造價值。」何麗純語氣堅定,身為新世代經營者,她相信高爾夫球場不該只是維持傳統模式,更應該主動回應時代的變化與需求。從場地設計到數位服務、從會員制度到ESG永續,她逐步改造,就是為了讓球場不只是球場,而是更多人的生活舞台。
何麗純相信,高球不會被時代淘汰,關鍵在於經營者能否重新定義它的角色,它可以是年輕人交朋友的場所、企業交流的會所,更可以是實踐永續的綠色平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不只是她對國華的期許,也是她希望傳遞給每一位走進球場的人生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