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新物種!罕見「青蜂枝牙鰕虎魚」現蹤獨流溪 中山大學籲保育棲地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廖德裕及其研究團隊,獲國科會計畫支持,在臺灣和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溪流中,確認一鰕虎魚新物種,游動姿勢如蜂鳥振翅,相當獨特,命名為「青蜂枝牙鰕虎」(Stiphodon chlorestes)。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廖德裕及其研究團隊,獲國科會計畫支持,在臺灣和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溪流中,確認一鰕虎魚新物種,游動姿勢如蜂鳥振翅,相當獨特,命名為「青蜂枝牙鰕虎」(Stiphodon chlorestes)。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歷經1年努力,國家海洋研究院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合作榮獲德國阿弗瑞德.韋格納研究所審查通過,今年8月由國海院代表台灣搭乘國際知名的「極星號」破冰船(RV Polarstern),前往北緯80度以北的北冰洋海域進行2個月的海洋科學探險,透過實地參與海洋科學調查取得珍貴北冰洋水文資料,這是台灣海洋研究單位的創舉。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根據CNN報導,中國似乎正在建造一艘全新且不尋常的航空母艦,引起專家們的關注。這艘船可能是全球首創,有望進一步提升北京迅速擴展的海上實力。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聚焦海洋性藍碳研究逾15年,證實海洋浮游動物代謝的「糞粒」是主要的顆粒有機碳,可透過食物鏈大量把二氧化碳儲存於深海。整體海洋碳移除量,占全臺年碳排34.5%,潛力驚人。跨國研究登上國際期刊「海洋污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藉此呼籲政府著眼海洋性藍碳。
【黃博勝/綜合外電】2020年10月時一隻懷孕的尖吻鯖鯊(porbeagle shark)被科學家團隊標記後並監測了五個月後突然消失,直到近期研究團隊才發現它的下落。此團隊為了研究鯊魚棲息地,把追蹤標記安裝在一隻懷孕的尖吻鯖鯊身上,然而追蹤訊號竟消失了。直到當追蹤器在2021年3月發現到一些意外訊號時,團隊才意識到居然有一隻大型的鯊魚吃掉了他們的研究對象。
【記者江孟謙/台北報導】海洋保育署響應2024 APEC永續成長促進韌性年度主題,今天(27日)起連續2天舉辦第23屆APEC企業/私人部門參與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現場來自各國APEC海洋與漁業工作小組(OFWG)經濟體共17位講者,吸引國內外產官學及NGO等逾百人實體與線上交流,共同探討海洋保護與永續利用、傳統知識與海洋保育兼容的解方,成果豐碩。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約聘研究講座陳鎮東長期關注全球變遷議題,榮膺第一名的亞洲海洋學者,且在最新的全球15542位海洋科學領域學者排名數據中,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晉升至全球第7。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4月3日花蓮強震是繼921大地震後規模最大的地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立即籌組跨領域研究團隊,搭乘新海研3號研究船深入震央區域進行海洋環境變化紀錄,這是臺灣研究團隊首次直擊海底強震歷史紀錄的關鍵鑰匙霧濁層(海底揚塵),成功採集分析樣本,盼助攻致災性強的近海地震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劉育良/綜合報導】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的海洋科學家盧比茨(Nicolas Lubitz)等人,之前在澳洲東北海岸、奧菲斯島附近標記鯊魚時,目睹了令他們震驚的一幕,一條長約3公尺的虎鯊竟然吐出了一隻針鼴。
【余平/綜合外電】科學家發現全世界已知最深「藍洞」,地點在猶加敦半島外海,再精確一些,鄰近墨西哥灣。
菲律賓海岸防衛隊官員今天說,北京疑在南海仙賓礁傾倒碎珊瑚填海造島,距菲律賓巴拉旺省僅71海里,令人憂心。菲方計劃部署大型海巡艦監控,防止中國繼續填海造陸活動。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虱目魚和文蛤養殖池是吸碳或排碳?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黃蔚人團隊自行研發全國唯一的碳排放測量儀器,與教授劉莉蓮團隊合作,實地量測臺灣西南部三地虱目魚與文蛤養殖池的碳排放狀況,發現放苗、養成及收穫期各階段,與日夜不同時間的二氧化碳排放濃度皆有差異。此創新測量技術蒐集實證資料,可測量範圍涵蓋魚塭、潟湖、河流及水庫等水域環境的碳排放,應用層面廣泛,研究成果獲登國際知名期刊「總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趙虎威/綜合外電】一口利齒、一身神力,令人生畏的大白鯊,一向被視為海洋食物鏈的最頂層獵殺者。不過,一山還有一山高,在殺人鯨(Orca)眼中,大白鯊只是食物的一種,而且,大白鯊全身上下只有「新鮮的肝」,才算得上是殺人鯨的美食。科學家在南非觀察到一條殺人鯨只用了不到120秒,就將大白鯊「料理」好,並將現殺大白鯊的新鮮肝臟當成美食享用。
【余平/綜合外電】澳洲科學家最近將多隻罕見的底棲「走路魚」撈到實驗室飼養,它們外觀像是卡通化的型態一樣,平常用魚鰭在海底走路前進。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國家海洋研究院「全海域基礎生態調查環境DNA」資料集,即日起發布於國家海洋資料庫及共享平台(NODASS)。國海院透過應用環境DNA技術,成功蒐集了臺灣全海域超過100個測站的海洋環境DNA基因檢測資訊,分析產出微生物、真核生物和魚類等三大生物類群的種類組成,是國內在海洋研究領域的一里程碑。
針對菲律賓軍方表示,菲國考慮在仁愛暗沙建立燈塔等永久性民用建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今天揚言,菲方此舉將「嚴重侵犯中國主權」,中方將「堅決應對任何侵權挑釁,堅定維護自身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記者凃建豐/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近日獲選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會士,他最新研究發現,黑潮深水輸送著60年前,美俄核彈試爆遺留的大量放射性銫137,且含量遠超福島核爆2016至2018年每年釋出海洋的一千倍,可能輸送至東北角湧升海域被蝦蟹藻類吸收,若人類捕食恐受影響,這項史無前例的發現獲世界頂尖期刊「海洋污染公報」刊登。
【張翠蘭/綜合外電】美國海洋專家近日在德州海灘發現一隻被沖上岸、長相令人毛骨悚然的巨魚,長度將近122公分。這已經是本月德州發現的第2隻巨型怪魚,網友議論指是「直接從地獄深處來的魚」。
原應探索鐵達尼號沉船卻失聯的「泰坦號」潛水器發生「災難性內爆」,5名乘客全數罹難。專家說,內爆蘊含驚人能量,可破壞一切,潛水器急速坍塌,裡面的人幾乎瞬間死亡。
【記者張沛森/桃園報導】桃園市長張善政今天(17日)出席「111年績優淨海志工頒獎典禮」。張善政表示,桃園海岸線長達51公里,市府迄今共招募16隊海岸巡護志工,並與中壢、桃園區漁會及中油公司結盟,成立3支海洋環保艦隊,清理海岸及海上垃圾;另招募成立7支環保潛水隊,清理海底廢棄物。他說,感謝淨海志工的辛勞付出,讓桃園的海洋變得更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