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陳姓老翁是家住桃園的資深高山嚮導,攀登百岳經驗豐富,已有近300岳,8歲孫子也是從小由阿公帶去登山,2歲就爬過玉山,3歲爬了中央尖山;詹女則是桃園市特種搜救隊義消,也是200岳以上的資深山友。發生憾事,令親友相當驚訝與難過。

登山專家蔡日興痛心直言,「這位70歲陳姓阿公,百岳三輪,65歲女義消兩輪,但是又怎樣?第一你們老了,第二你們觀念想要跟上時代,卻是專挑壞的去學,不挑好的去學。我也想死者為大,不要批評,但這個隊伍結構尤其是這個8歲小孩,讓我實在無法忍受。」

他表示,隊伍要有足夠的、能夠應付這條路線、獨立作戰的帶頭者,不只一個,還要有預備的;隊員也要能夠照顧自己。結果,兩個看似數字很豐富,卻不會處理颱風的,帶著一個8歲的,在這種最難處理的西南季風與颱風交織的季節,來闖這種路線。這個隊伍結構在以前怎麼可能審核得過?難道是想學新世代的登山者,覺得人家都可以小隊伍走很快,覺得人家帶小孩爬山好像很威,兩個大人帶一個8歲的來走這邊更威?他忍不住痛批,「真的是很欠罵,還好他(小孩)沒死。」

蔡日興重申,颱風季節爬山,要先看氣象,到山上也要繼續,這種長而通訊不好的路線尤其要準備衛星通訊裝置。只想學人家減少人數,偷整個隊伍的應變能力,卻沒有把人家準備應付天氣變化的能力學起來。百岳幾輪,不會處理颱風,沒什麼好嘴的啦。

其次,要在山上躲颱風,重點是要挑地方,那是個腦力活,不是體力活。當然得挑能擋風的不會積水也不會土石流的地方,通常就是坡面上的樹林,當然不是空曠大草坡。還要會算氣旋方向,選正確避風的山坡。8歲小孩拿起電話可以撥通的地點,蔡日興研判,八成是草坡稜線頂,選這裡躲颱風,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說。

蔡日興還提到一個迷思,「不要消費死亡討避難山屋當免費旅館,台灣登山圈這個老毛病不要再犯,很缺德。」上次南二段颱風大水窟死三人,如果不是那一排山屋,那三個人根本不會有那個勇氣繼續走。他直言,避難山屋規劃錯了,變成致命的誘惑。過去的錯誤,暫時不拆,就讓它留著,但不要再繼續犯錯。現代,有這樣的通訊和天氣預報,稜線上面不要再蓋避難山屋了,蓋不完的,荒野就維持荒野。真正需要蓋的,是逃命下山的路上,過溪之前。此外,水漲了,千萬不要強行過溪,拜託就躲在那裏等水退,這才是真正需要蓋避難山屋的地方。

蔡日興不滿表示,2019年開放山林,他曾提出這樣一串清單,「結果,我們偉大的政府把我的專業意見打槍了,他們一座都沒蓋。國家公園的那堆(平常假裝自己生態保育好棒棒的)大開發派,逮到機會就蓋了一大堆偽避難山屋,全部都是高山免費旅館,是協作可以做生意的場所,根本都不是避難絕對必須的。」2019年他清單裡講到的馬博中平35K,後來出了一次事,林保署終於搞懂他為何說那裏要一個避難山屋,但是來不及了。

蔡日興進一步提到,「我講到的北二O耳無溪,最近才出了事,但太管處也沒有反省。我講南三段頭尾過太平溪過郡大溪,這更是沒有人在想。其實,台灣的避難山屋幾乎都是假貨,根本都是免費旅館,把沒能力的人騙來山上找死。」他痛斥:「專業的意見被當垃圾,大家消費死亡討避難山屋當免費旅館,繼續輪迴。這就是鬼島日常。」

蔡日興痛心表示,任何基於死亡的發文流量必須有公眾意義,否則就是缺德行為。自己熱愛那小小多山的國家,看似消費死亡的發文,其實真正目的是想藉機呼籲公共政策,希望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

與陳姓祖孫攀登南三段失溫罹難的詹姓女子,是桃園市特搜隊義消。翻攝詹女臉書
與陳姓祖孫攀登南三段失溫罹難的詹姓女子,是桃園市特搜隊義消。翻攝詹女臉書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軍公教「加薪2版本」本週決定 普發1萬成影響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