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基金會在衛教資訊指出,胃癌是發生在胃部的惡性腫瘤,其中又以「胃腺癌」最常見,佔所有病例的九成以上。根據衛福部資料,胃癌在台灣十大癌症中排名第5,好發年齡落在50至70歲之間。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常等到出現胃痛、體重減輕或黑便等明顯不適時,才驚覺病情已進入中晚期。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胃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老化、抽菸、喝酒、不健康飲食與家族遺傳。其中,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讓罹癌風險明顯上升;而長期吃高鹽、煙燻、醃漬食物或加工肉品者,胃癌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反之,多吃新鮮蔬果可減少胃癌發生。男性發病率更是女性的兩倍,50歲後風險急速上升。

由於胃癌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只是消化不良、胃炎或胃潰瘍。典型早期症狀包括上腹悶痛、反胃、胃口變差、打嗝頻繁等,若進一步惡化,可能出現黑便、貧血或嘔血。腫瘤若轉移到肝臟或淋巴結,還可能造成黃疸、腹水或身體摸到腫塊。醫師提醒,只要有長期胃部不適、食慾下降或體重異常減輕,都應盡快就醫檢查。

目前診斷胃癌最常用的方式是「胃鏡切片檢查」,醫師可直接觀察胃部黏膜狀況並取樣化驗。若發現可疑病灶,還會搭配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評估腫瘤大小與是否轉移。雖然也有膠囊胃鏡等無痛檢查技術,但仍無法取樣確認病理變化,主要用於初步篩檢。

治療方面,早期胃癌以手術切除為主,依情況可進行全胃或部分胃切除,五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若腫瘤已轉移或無法手術,則以化學治療與放射線輔助控制病情。醫師強調,現代醫療技術進步,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治療,仍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5旬男喝酒憋尿不自知 小便「碰」一聲竟是膀胱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