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勞」會讓人長期感到精力耗盡,嚴重時連簡單的生活小事都做不了。像是學生小明,無論睡多久都精神不濟,上課無法專心;上班族阿華也因為頭痛、肌肉痠痛,週末休息也補不回來,導致工作表現大受影響。這些症狀除了身體疲倦,還可能伴隨焦慮、情緒低落,甚至引發憂鬱。

楊聰財提醒,遇到慢性疲勞時,第一步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排除其他疾病。同時調整生活作息,保持規律睡眠,避免熬夜。輕度運動如散步、瑜伽,搭配均衡飲食,都能幫助恢復體力。學會放鬆,例如深呼吸或冥想,也能減輕壓力。最重要的是,不要過度要求自己,要適時拒絕超出負荷的工作與責任。

推薦新聞:中颱「樺加沙」發布海警!最新路徑 警戒範圍曝光

慢性疲勞常陷入惡性循環:越努力想彌補,身體卻越來越撐不住,接著感到挫敗,心理壓力也增加,讓疲勞更嚴重。很多人會在這時陷入「越努力越累」的泥沼。想打破這個循環,就要及早踩煞車,學會傾聽身體的警訊。

楊醫師也提醒,「心力」就像心理能量,一旦耗盡,就會覺得心力交瘁,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和手機電池一樣,心力需要定期充電。除了照顧身體,也要好好照顧心理,讓自己保持在能量充足的狀態,才有餘裕去應付生活挑戰。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瓶裝水也有!「永久化學物質」PFAS恐害肝臟 研究揭脂肪肝、肝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