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薇表示,創傷反應的表現因人而異,主要是6大創傷反應:像是情緒波動、失眠、惡夢、沒胃口、全身緊繃,甚至可能突然「閃回」事故畫面或變得過度警覺。

尤其本次是車禍事件,有些人之後可能在過馬路或搭車時感到害怕或退縮。小孩甚至可能出現尿床、哭鬧、黏人等退化行為。民眾若發現自己或孩子有這些反應,應先接納自己的情緒,不要強求「馬上好起來」,可以透過和朋友聊聊、做些放鬆的事,或維持平常的生活步調,有助身心慢慢恢復。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賴清德週年成績單 7位專家點評:3件事表現最差、租屋學費補助最獲好評

諮商心理師陳劭旻提醒,這次事件媒體大幅報導,不少人會忍不住一直滑手機看新聞,但反覆曝露在衝擊畫面下,反而讓焦慮加劇、不利情緒穩定。他建議民眾「有看就好」,避免過度追蹤相關影片與訊息,幫助自己回歸平靜。

另外,孩子的情緒穩定也跟大人有關。心理師黃子柔指出,學校通常會提供講座、團體活動協助學生釋放情緒,家長也可用簡單問句關心孩子感受,例如:「你看到新聞有什麼想法嗎?」但不要急著說教。此外應避免讓孩子重複觀看事故畫面,盡量讓生活維持原本節奏,讓孩子從規律中找回安全感。若長期出現失眠、情緒困擾,可尋求心理師協助,或撥打1980張老師、1995生命線、1925安心專線等資源。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免費拿4000元好康!國旅搶暑假商機 爽住101景觀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