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機車交通事故眾多,每年造成超過1500人死亡,受害者多為工作中的20至40多歲的民眾,即使幸運保下性命,也可能因為車禍重傷而臥床休養,其中「脛骨平台骨折」更會造成受害者承接下肢重要關節受損、需臥床6到12周。
詹益聖解釋,膝關節由上方的大腿骨(股骨)與下方的小腿骨(脛骨)組成,脛骨關節則是脛骨承接股骨的平台面,在膝關節受到高速、激烈撞擊傷害下,可能會發生「脛骨平台骨折」,因為周邊尚有相當複雜的肌肉、神經、韌帶、軟骨結構,再加上關節面受到粉碎性破壞,可說是最棘手的骨折之一。
針對脛骨平台骨折,詹益聖表示,股骨相對於脛骨更加堅硬,受到巨大外力衝擊下,股骨衝撞可能導致脛骨破碎、凹陷,患部也會嚴重腫脹,提高治療難度,在傳統手術下,需要產生更大的手術切口,術後感染、變形、關節炎機率達50%,且脛骨平台骨折有72%會合併的嚴重軟組織損傷,但傳統手術無法處理這類傷害。
此外,傳統手術下,沒能精準修復的陷落關節面,後續還可能出現畸形癒合、骨缺損、膝關節內翻或外翻、膝關節不穩定的情況,詹益聖說,因為關節處不當受力,患者除了出現跛行、外觀不佳外,軟骨組織也會持續遭到磨損,想進行二次手術難度極高,需要移除原本的固定材質,鑿開畸形癒合處,才能重新將骨折復位到原本的關節面,再重新固定。
詹益聖表示,為克服脛骨平台骨折的治療困境,先前與台科大高速3D列印研究中心團隊合作,針對膝關節置換、截骨與固定手術經驗,發展出可提供手術前、中、後期的精準定位與導引技術,透過3D列印技術,製作一次性手術引導板,提高固定鋼板的裝設精準度,再加上膝關節鏡手術技術,傷口最小化、準度最大化。
結合膝關節鏡與3D列印的導板協助,詹益聖說,病人術後即可行走,後續都能重返工作崗位,不過還是要拐杖保護2到3個月,追蹤至少2年以上,也提醒民眾,若膝關節出現疼痛、腫脹、變形,甚至走路困難,且長達2周未改善,務必提高警覺、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