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指出,很多人會形容台灣是「交通地獄」,每年有超過20萬件車禍、18-24歲年輕人佔大多數,很多人在事後出現顏面骨折,如林姓藝人、謝姓歌手都經歷過顏面骨折的創傷,以往顏面骨折修復手術中使用的骨板要靠醫生徒手彎折、相當仰賴醫師經驗,但本次團隊將這些經驗「數位化」,透過3D列印與數位技術事前模擬,不只復位更精確,還能依據病患的需求、事前進行計畫。

基隆長庚整形外科教授陳志豪指出,病患通常會因為顏面外傷造成的面部功能或外觀異常,如眼球破裂、複視、咬合不正、嗅覺異常、左右臉不對稱、眼部凹陷等前往整形外科就醫,每年約 3 萬多例,長庚醫院每個月就有300多例,據長庚醫院外傷中心統計,約8成顏面外傷病患與車禍相關。

傳統手折骨板(左)與3D列印骨板(右)。莊宗達攝
傳統手折骨板(左)與3D列印骨板(右)。莊宗達攝

針對目前的修復手術方式,陳志豪解釋,一般修復手術使用的骨板是平面的,要做成立體的、貼合病患的骨骼,需要臨床醫師在手術中花很多時間徒手彎折,有時即使重複彎折、也無法完美的服貼在骨骼上,且依據病患的面部受損狀況不同,使用傳統骨板所需的時間約落在半小時到7、8個小時不等,有些病患會需要分階段、多次實行手術。

陳志豪說,長庚團隊與陽明大學生工學院院長林峻立的研究團隊合作、改以3D列印技術打造的鈦合金骨板取代臨床醫師手折骨板,透過事前模擬、以機器製作,骨板與骨骼貼服度提升40%、手術時間縮短30%,以製作時間來說,臨床醫師徒手彎折一塊骨板需要約8分鐘,以機器製作僅需要約8.5秒,若加上設計、客製化所需時間,病人今天評估、明天就能進行手術。

3D列印製作的頭骨模型與骨板等。莊宗達攝
3D列印製作的頭骨模型與骨板等。莊宗達攝

此外,陳志豪指出,透過3D列印打造骨板、修復面部,各年齡層均可適用,也曾經治療過高齡90歲的病患,唯獨18歲以下病患不適合使用此方式治療,畢竟3D列印出來的骨板是鈦金屬材質,而18歲以下的孩子骨骼可能還在成長中,骨板長期存在可能影響到其骨骼發展。

在費用方面,陳志豪說,目前醫材、骨釘本身已獲得健保給付,但由於包含客製化的技術相關費用,每塊骨板還是需要約2到3萬元的設計費用。

長庚醫院指出,此一技術近幾年已有近10篇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並獲得中華民國兩件專利與醫材使用許可,更得到國家創新獎認可。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

壹蘋娛樂粉專

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70歲婦意外發現三高+脂肪肝 營養師曝「這樣吃」最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