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進是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 (KUIAS) 教授,2024年起出任京都大學執行副校長。他是多孔配位聚合物 (PCPs) 和金屬有機框架 (MOF) 化學的先驅,1990年代率先提出「柔性金屬有機框架」的概念,使材料能對外界刺激產生結構變化,被譽為「金屬有機框架」之父之一。

他發現了多孔配位聚合物 (PCP) 和金屬有機框架 (MOFs) 的柔性框架,並開發了其在氣體儲存、分離和轉換中的應用。

羅布森奠定「配位聚合物化學」基礎,有系統地闡述金屬離子與有機配體如何自組裝成立體網路,爲後來的MOF理論提供根基。

約旦裔美籍的亞基推廣MOF的實際應用,開發出上千種結構,並在氫氣儲存、二氧化碳捕獲及藥物遞送等領域取得突破。他還提出「共價有機框架」(COFs)。

MOF能應用於「碳捕獲」(CO₂Capture),金屬有機框架能選擇性吸附二氧化碳而不吸附氮氣或甲烷,因此已經被用在「捕獲」火力發電廠或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傳統方式成本低且更有效。

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埃勒格倫在今天的記者會表示,3人的跨國研究成就象徵化學研究的全球化與合作精神,「這項研究展示了化學如何以優雅的方式,從微觀結構構建宏觀功能,爲能源與環境挑戰提供新方案。」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他們為分子搭建家園,也為人類建構未來。」

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來自美英兩國的3位科學家,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學者貝克(David Baker)因「計算蛋白質設計」獲得一半獎金,任職谷歌(Google)旗下英國倫敦AI公司DeepMind的科學家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和瓊珀(John M. Jumper),則因「蛋白質結構預測」共享另一半獎金。

諾貝爾年度生醫獎、物理獎得主已於前兩天揭曉,明天起將陸續公布的是文學獎、和平獎與經濟學獎得主。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老婆尖叫報喜「被他當遇到熊」 諾貝爾獎得主旅行ing:我沒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