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thsonian Mag報導,蛇頸龍是一種擁有長頸的爬行動物,曾在大約6600萬至2億1500萬年前的海洋中巡游。過去古生物學家只能透過研究他們的化石骨骼推論外型,一項新發現為蛇頸龍找到了罕見的證據。
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的研究中,科學家分析了一具距今1億8300萬年的蛇頸龍化石的軟組織樣本。這件長約15英尺(約4.5公尺)的標本被稱為MH7,最早於1940年在德國霍茲馬登附近的一個採石場被發現。
二戰期間,為避免損壞,該標本一度被埋於花園中。直到2020年才被取出並組裝完畢。由於該標本所在地區獨特的海洋化學環境,其部分軟組織得以保存,這為現代研究人員提供了罕見的機會來研究1億8300萬年前的皮膚。
研究團隊從MH7的尾巴和鰭狀肢上採集了指甲大小的樣本。經過去除樣本中礦物質的處理後,他們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研究人員驚呼道,「當我看到已保存了1億8300萬年的皮膚細胞時,我感到非常震驚」,「這幾乎就像在看現代的皮膚一樣。」
分析結果顯示,MH7的尾部覆蓋有光滑的皮膚,而鰭狀肢的後緣則覆蓋有鱗片,這是一種「不尋常的組合」,根據聲明所述。鰭狀肢的鱗片尤其讓研究人員感到驚訝,因為他們並未預期會發現這樣的結構。
這些發現表明,蛇頸龍的特徵可能介於像有鱗片的綠蠵龜與光滑皮膚的革龜之間。
雖然科學家也曾研究過其他史前海洋爬行動物的軟組織,但僅有約8具蛇頸龍化石被發現帶有部分保存的軟組織,其中許多標本存放在博物館中,而博物館通常不願因研究需要,破壞這些化石中的肉體。因此,研究這種海洋怪物的過程變得更具挑戰性。
研究人員推測,蛇頸龍的鱗片可能有助於牠們在水中推進,因為鱗片能使鰭狀肢的後緣更加堅硬,類似於現代海龜的運動方式。
或者,鱗片可能有助於蛇頸龍在海底移動時更好地抓握,以尋找魚類或類似魷魚的生物作為食物。同時,光滑的皮膚可能使蛇頸龍在海洋中滑行時更加流線型。
但這些仍只是推測,僅憑外觀特徵很難準確推斷行為模式。而且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鱗片的存在意味著蛇頸龍經常停留在海底。未參與此次研究的馬歇爾大學古生物學家奧基夫(F. Robin O’Keefe)表示,「如果你打算長期停留在海底,何必還需要那麼高效的翼狀結構?」,他認為這是一種積極的掠食者,真正是以快速巡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