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超加工食品」這個術語常被誤解,且使用不一致,在某些圈子裡,它被視為營養價值低的食品。超加工食品因其便利性(冷凍披薩)、口感(包裝餅乾)和保存性(三明治麵包)深受消費者歡迎。

近年來出現了另一種推動超加工食品發展的動機:用以取代肉類或乳製品的植物性飲食。

植物類產品對健康真的健康嗎?甚至還流傳一些說法像是「你能買到的最不健康的假肉(為什麼去麥當勞反而更好)」。

這些擔憂因最近的研究而加劇,該研究發現,攝取多10%的植物性超加工食品,與飲食相關的死亡風險增加12%。

植物性飲食真的含有如此多的超加工食品嗎?它們真的對健康更有害嗎?

有一種已確立的食品加工分類方法名為Nova。巴西聖保羅大學的營養流行病學家羅伯(Fernanda Rauber)解釋道:「Nova區分了不同程度的加工,並承認並非所有加工食品都是有害的。事實上,許多加工方法,如巴氏殺菌或發酵,對食品安全和營養非常重要。」

羅伯關注的是高強度的加工方式,「有一種工業加工對健康有害,那就是生產超加工食品的加工方式。」

在Nova系統中,如果食品的成分中,至少有一種是家庭廚師不會使用的物質(例如高果糖玉米糖漿或水解蛋白),或者是增強產品口味口感的添加劑(如增稠劑或乳化劑),該食品就被視為超加工食品。

一些專家則批評,這種四類的Nova系統過於簡化且不夠精確,認為食品不應僅因為是超加工食品就被自動歸為不健康。例如,超加工的麥片和麵包可以含有有益的纖維,因為這類飲食通常纖維和其他營養素含量較低。

然而,不一定因為加工較少,就對健康有益。

紅肉已被證實與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中風的更高死亡率有關,但在Nova中卻被歸類為未加工或低度加工食品。

實際上,許多超加工食品同時含有大量鹽、糖或脂肪。

食品業使用大量糖分不僅是為了增加甜味,還是為了改善食品的質地、顏色、保存性,甚至體積。

總體而言,儘管有個別例外,超加工食品的健康影響普遍為負面。

2023年英國一項研究發現,飲食中超加工食品比例每增加10%,癌症總發病率就增加2%,卵巢癌發病率則增加19%。

這部分與肥胖有關。超加工食品通常較不容易讓人感到飽,甚至可能具有成癮性,而且吃的過程中需要咀嚼的次數較少。

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它們與較高的卡路里攝入和體重增加有關。

超加工食品在全球飲食中所占比例差異很大;在哥倫比亞,超加工食品佔總卡路里攝入量的16%,台灣為20%,巴西為22%。相對而言,加拿大為48%,英國為57%,而美國則高達58%。在北美的一些群體中,這一比例甚至高達80%。

先前一項研究還發現,剛轉為素食或純素食者,比長期不吃肉的人,攝取更多超加工食品。一般來說,剛開始減少動物性產品的人,通常依賴替代品和包裝食品作為過渡。

針對植物超加工食品的研究眾多,隨之而來的困惑是定義方式,部分原因在於分析對象的差異,例如研究的是肉類替代品,還是碰巧不含動物產品的其他食物,如麵包。

換句話說,研究人員在看的是純素漢堡、夾著漢堡的麵包,還是旁邊的薯片?這取決於具體情況。

多項歐洲國家的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與包括2型糖尿病在內的多種疾病存在顯著關聯。這些研究同時發現,植物性替代品的風險低於動物性產品。

而2024年美國的一項研究則得出結論,死亡率與超加工食品最強的關聯出現在以肉類、家禽或海鮮為基礎的即食產品中。

負責「Open Philanthropy」基金會農場動物福利計劃的波納德(Lewis Bollard)指出,在植物性飲食領域,批評多集中於替代蛋白質。根據波納德的說法,批評者包括擔心盈利模式的肉類產業公司,以及一些全食植物性飲食的追隨者。

牛津大學食品系統專家伯倫斯(Paul Behrens)表示:「我們應該關注超加工食品中的實際成分。」

他強調:「當然,我們應以美味的全食植物性餐點為核心飲食,但植物性超加工食品的營養評分,通常比超加工肉類食品好得多。」

他提到:「一項研究發現,平均來看,素香腸的營養影響評分,比豬肉香腸高出兩倍以上。」

因此,關鍵問題之一是替代了什麼。

一道豆類燉菜可能比豌豆蛋白香腸更具營養,但豌豆蛋白香腸可能比混合肉類香腸更有營養,更不用說在環境與動物福利影響上的差異。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營養學教授兼營養公司的科學家貝里(Sarah Berry)呼籲保持飲食平衡。她表示:「無論是動物性還是植物性的超加工食品,消費者需要了解,並非所有超加工食品都是一樣的。」

她提醒,「關鍵是你不需要完全避免所有的超加工食品,這也幾乎不可能做到。長期健康取決於整體的飲食模式。如果你經常攝取水果和蔬菜——無論是罐裝、冷凍還是新鮮的——以及堅果、種子和豆類,那你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只要你的整體飲食在幾週或幾個月內是均衡的,那麼偶爾在購物車中出現一些超加工食品也不是大問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應該儘量減少攝取超加工肉類產品和碳酸飲料,偶爾食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