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起在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的反壟斷訴訟,由30個州與地區檢察長共同提起,目的是要瓦解這個壟斷系統——造成小型演出商的生存空間遭擠壓、藝術家利益受損,還讓購票者支付讓他們吃不消的費用。

Ticketmaster與Live Nation Entertainment,曾讓大牌歌手如泰勒絲、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本人或他們的粉絲深表不滿。2022年11月,Ticketmaster網站因泰勒絲巡演預售流量爆量當機,引發泰勒絲與粉絲的抨擊。公司回應,網站被粉絲與偽裝成消費者的機器人攻擊才當機;史普林斯汀的粉絲則因「浮動票價」跳腳。美國司法部長賈蘭德(Merrick Garland)表示:「該讓粉絲與藝術家不再為Live Nation的壟斷埋單了,是時候恢復娛樂產業的競爭與創新了,到了該讓Live Nation與Ticketmaster分家的時候。」

美國政府指控Live Nation採取了包括威脅和報復的策略,賈蘭德說明,這些策略使這家娛樂巨擘能控制演唱會宣傳到售票的每一個環節,讓競爭對手難以生存,造成無止盡的費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司法部反壟斷司助理部長坎特(Jonathan Kanter)補充:「現場音樂表演不應該只有能付得起Ticketmaster稅金的人才能觀賞。」

美聯社訪問透過該系統購票的消費者,來自底特律的兩男子表示,他們最近花了1200美元(約3.8萬元)買3張仙妮亞唐恩的演唱會門票、以及370美元(約1.2萬元台幣)看《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的現場演出,其中一人說:「票價肯定上漲了,我也認為Ticketmaster在訂單的各種附加費用,把價格推得更高。」另一人表示,他尊重藝術家的工作,但額外費用讓看演出的成本變得「荒謬」,他以揶揄口吻說:「我們能在哪兒才得到減免?」

司法部指出,Live Nation的反競爭行為,包括使用長期合約阻止場館選擇競爭對手、阻止場館使用多個票券銷售商,並威脅場館如果不選擇Ticketmaster,可能會損失金錢。更舉例2021年時,Live Nation曾威脅某家公司,如果其旗下的投資組合公司不停止與Live Nation競爭某位藝人的宣傳合約,就會對該公司實施經濟報復。司法部還稱Live Nation也併吞了被其視為威脅的小型演出商。

專門研究反壟斷訴訟的羅格斯法學院教授卡里爾(Michael Carrier)表示,司法部這個案子是站得住腳的。卡里爾預計Live Nation會試圖將責任推給藝術家或場館,聲稱價格非他們所定,「司法部展現出Live Nation實際上在供應鏈的每一環節都有觸角,意味著它擁有比它聲稱更多的控制權。在正當性方面,Live Nation幾乎沒什麼可提供關於他們如何幫助消費者的解釋」。

起訴書中表示,Live Nation與Ticketmaster分家是個可能的選項,卡里爾說,這一做法加上其他補救措施,如防止某些限制競爭的獨家交易,可能可幫助粉絲看到更低票價、讓藝術家在選擇場館時有更多自主權、並在長期內提升小型演出商的成功率。

Ticketmaster於2010年與Live Nation合併,是全球最大的現場音樂、體育、劇院等門票銷售商,在上個月的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Ticketmaster售出6.2億張門票。美國主要演唱會場館約70%透過Ticketmaster售出,該公司擁有或控制北美超過265個演唱會場館與數十個頂級露天劇場。

司法部當初允許Ticketmaster與Live Nation合併,條件是Live Nation同意在10年內不對使用其他售票公司的演唱會場館進行報復。2019年,司法部調查卻發現,Live Nation多次違反此一協議。政府隨後將禁止對演唱會場館進行報復的期限延長至2025年。

Live Nation多年來都否認違反了反壟斷法,表示這場訴訟「不會解決粉絲們關心的票價、服務費與如何買到熱門演出門票的問題」,還強硬回擊:「稱Ticketmaster是壟斷,對於司法部可能是一時的公關勝利。但是它在法庭上會失敗,因為它無視現場娛樂的基本經濟學。」Live Nation表示多數服務費都給了演出場館,而且外部的競爭才慢慢侵蝕了Ticketmaster的市場,並表示會極力會針對這些「無根據的指控」辯護。

Live Nation堅稱,藝術家和團隊設定價格,並決定門票的銷售方式,該公司執行副總沃爾(Dan Wall)在聲明中表示——製作成本逐年增加、藝人的受歡迎度與線上短線交易,才是造成更高票價的主因。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外派地點要慎選!香港生活成本全球最高 非洲3城市甚至貴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