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下午,我正坐在公園椅子上翻書,一旁有兩三個孩子正在玩遊戲。其中A的父親拿著外套走了過來,對A說:「A你過來,穿外套。」
A:「不要,我不會冷,我在和B玩。」
父:「你看,其他人都穿外套了,不然你昨天晚上都已經只用嘴巴呼吸了。你過來,我要跟你講話。」
A:「不要,再等一下。」
父:「一下要多久?」
A:「等一下,我要跟B講話。」

然後大概過了兩分鐘左右,A終於不甘不願的去到父親身旁。然後父親開始一邊幫A穿外套,一邊對A說明明天的行程,整個過程約五分鐘。

我心裡浮現的問號是:「這些事有急著要在此時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而對孩子這麼鉅細靡遺地描述嗎?」而這全部過程,我抓到的幾個點是「我是為你好」、「你不用信任自己的感覺」、「聽我的就對了」。

首先,孩子和照顧者不是對等的。所以照顧者會用「你過來」的句子對孩子「命令」,儘管照顧者想顯示的態度是對等的對待,但是看似有那個形式,卻沒有那個內容。再來,照顧者應該是不認同孩子正在進行的事,所以他選擇「中斷」孩子。但是筆者也會好奇,什麼樣的事又是照顧者所認同的呢?而認同的事照顧者就不會予以中斷了嗎?

筆者也聽過同樣有個父親,因為孩子正專注在電視上,沒有聽到父親在呼喚他,因此認為孩子不尊重他,而對孩子加以體罰的。筆者試著轉換角度,如果筆者正在看一部刺激的電影,卻忽然被打斷或叫去收拾東西,那種感覺一定是非常不舒服的。所以照顧者依據「什麼」選擇及「如何」中斷孩子正在進行的事,筆者認為若長時間累積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一定會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

而「我是為你好」這個概念,更是無所不在的出現在我們和孩子互動的每一分秒,例如上述的父親因為擔心孩子受寒而希望他穿上外套。或我們希望孩子好好念書,將來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不要把時間都花在沒用的事情上像是玩手機遊戲;不要挑食、要吃東西不然長不高⋯⋯,在我們生活中的例子可說應有盡有,但幾乎都聽不到孩子角度的聲音。這裡頭有照顧者對孩子的在意和愛,卻也隱隱有著成人的權力與控制藏在裡頭。如果照顧者未覺察到這一部分,很輕易就會越過界,讓孩子失去練習和承擔的機會。

筆者相信前述這位父親一定是非常愛孩子的。但也建議照顧者可以練習採取不同的方式,在生活中持續調整和孩子互動的態度和作法,讓親子關係更融洽,也讓每個家庭都可以成為民主的練習場和起點。

★快點加入《壹蘋》Line,和我們做好友!

★下載《壹蘋新聞網》APP

★FB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任何重要新聞!

壹蘋娛樂粉專

壹蘋新聞網粉專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俄國向外擴張無可避免嗎? 全球暖化竟也成重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