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現在談國父有點迂腐,不久前還有民進黨立委提案要將公職人員的宣示對象,刪除「國父遺像」。而因立委打架造成破損的國父遺像也乾脆撤走,不必再修復了。在中國方面,早期雖然還保留著對孫中山先生的敬重,現在可能也幾乎淡化了。因此,孫中山未來竟僅是一位歷史人物,可能是不可免的。
從「循環經濟」角度觀察
1945年聯合國成立,南京的國民政府將國父孫中山手書的《禮運大同篇》石碑贈送給聯合國。禮運大同篇一百多個字,有人譏為是不可能實現的政治烏托邦。可是如果不從政治角度觀察,赫然可發現這竟是今天大家高唱「循環經濟」的濫觴。試一一解說如下。
一、遠景
第一段「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為遠景。揭示天地資源,乃萬物生靈所共有,非可一己獨享,全人類都應共存共榮。多美的境界!
二、目標
其次為目標,要「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從資源的角度來看,是「質」、「體」兼顧,即使是循環再利用的資源,除具環保效益外,資源具有的功能性要求仍是十分重要的。資源應節制不濫用。
三、策略
接下來的策略是,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所謂親,是根源;子是,繁衍。唯有珍惜天然資源,乃得以永續綿衍。
四、行動方案
而最重要的是行動方案,分為五大項。表面上談的是人,但用在資源上也有同樣的道理。
1.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說物品之功能消失後,妥善處理尚可回收能資源;得利用時應正確使用,適時適所發揮資源最大效益。初生之天然資源,更應珍惜使用,提高價值。
2.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說天下萬物皆有所用,皆應善加珍惜。無不可用之人,也無不可用之物。
3.男有分,女有歸。是說資源適當分類,各司其所各有所用。
4.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廢棄物乃錯置之資源,自己無用之物仍可能為他人可利用之資源。
5.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循環經濟體系環環相扣,即使並非直接對自己有利,也應戮力而為。與人為善,共同成就善業循環。
最後談到目標之實踐達成為「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各行各業恪遵法令行事,無投機取巧之事,循環經濟乃可大興,則達到大同的境界。盼華人正視《禮運大同篇》這個我們共同擁有的珍貴文化資產,為地球的永續發展共盡一份心力,在維護環保的前提下攜手合作,化干戈為玉帛,共創和平與繁榮發展。
按讚、追蹤《壹蘋新聞網》各大臉書粉絲團,即時新聞到你手,不漏接任何重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