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出版的「2024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結果顯示,CRIF指出在5000大企業中,營收成長家數雖僅2,082家,但也可發現其中有1,107家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的企業,占5000大企業的22.14%。這1,107家營收及獲利雙成長的企業,合計營收為7兆5,924億元,雖只占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的18.73%,但合計稅後純益則高達1兆2,879億元,占5000大企業稅後純益總額比例高達35.99%。
中華徵信所表示,這些營收及獲利雙成長企業,均營收成長率高達121.83%,平均稅後成長率更高達329.62%。其中營收成長率達1000%以上的企業共有15家,營收成長率超過100%更多達97家;稅後純益成長率達1000%以上的也有40家企業,甚至稅後純益成長達100%以上竟高達384家,可見營收與獲利雙成長企業成長驚人。
熱門新聞:經長才喊搶AI沒人設電廠 次長今掛保證「電夠放心發展AI」
中華徵信所進一步觀察表示,在1,107家營收與獲利雙成長企業中,營收達10億元以上企業有664家,占總家數59.98%。CRIF並設定排名5000大企業營收1000大企業之內,營收總額達50億元以上、稅後純益達1億元以上,且營收成長率與稅後純益成長率均達10%以上的149家企業,扣除48家金融保險證券業及交通部所屬桃園機場後,篩選出2023年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
CRIF指出,2023年5000大企業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其中有兩大特點。第一大特點是,在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的結構上,製造業只占26家,服務業則占了74家,服務業入榜家數是製造業的1.85倍之多,顯示服務業明顯強過製造業。第二大特點是,消費性產業大幅增長,內需產業壓過出口產業。
CRIF認為這恰好反映2023年全球經濟環境的特殊性,製造業受制於庫存消化與訂單遞延效應表現不佳,服務業則因疫情完全解禁及股市上漲帶動內需消費、疫情期間窒息的車市也一併爆發,再加上台商資金投入房地產,同時政策上對於綠電的需求也大增,帶動電力相關產業,因此造就2023年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的百強企業,並不以科技電子製造業為主的不一樣面貌。CRIF認為以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前20大企業,足可印證傳產和服務業的成長能量。
AI族群傲視電子製造,CRIF表示,整體電子相關製造產業僅占雙成長百強企業中的10家,包括資訊電子及通信器材業9家(營邦企業、奇鋐科技、偉訓科技、十銓科技、建碁、啟碁科技、毅嘉科技、信邦電子、僑威科技),以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的瑞軒科技。
CRIF指出,網路設備業、半導體業、被動元件業、資料儲存媒體製造及複製業、光電材料及元件製造業都沒有進入雙成長百強企業榜單,顯示入榜的電子業在2023年有其成長的特殊性;若加上服務業中的積體電路設計業(IC設計業)威盛電子及聯陽半導體,電腦系統整合服務業的精誠資訊、邁達特數位,以及電腦及其週邊設備、軟體批售業的藍天電腦(台灣無工廠),整體電子科技業合計也只占15家,在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百強企業中居於少數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CRIF指出10家入榜營收與獲利雙成長的百強電子製造企業,其產品都直接或間接屬於AI供應鏈的一部份,威盛電子及聯陽半導體也都發展AI PC有自己的定位產品,CRIF認為這也顯示AI相關應用已經成為擴大台灣電子業成長的最重要來源。
CRIF提出兩個呼籲,第一個呼籲台灣謹慎看待「中國+1」和「台灣+1」國際現實內涵,兩個加1都是主要經濟國家為了降低對中國和對台灣製造的倚賴,各國就近建立先進技術生產基地的策略,但長期演變可能導致先進技術和生產能力外流,台灣產業有被淘空的風險。
第二個呼籲是「持續研發才是硬道理」,CRIF指出當今產業是一個依靠研發創新速度而生存的時代,任何產品生命週期會因為新的研發而縮短甚至被取代。台灣則是以出口為導向的海島型經濟,研發創新是經濟發展唯一的出路,5000大企業整體研發費用的不斷成長,代表台灣大型企業競爭力的能量,無論景氣好壞這也將是台灣大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底氣,是能夠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站穩核心供應商的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