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MIC今年2月發布外送大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民眾常用外送平台分別為foodpanda、Uber Eats,分別為73.6%、57.6%,名次排名不變,但差距從12.4%擴大到16%,該數據較2022年減少2.3%,訂閱會員小幅成長、達38.5%。foodpanda在各年齡層都居於第一,Uber Eats在56到65歲族群常用度最高,36到45歲常用度最低,兩家外送平台尤其在18歲至45歲常用度最大可以落差到2成。

德國《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3月曾披露,foodpanda母公司Delivery Hero擬將台灣業務出售給Uber,價格超過10億美元,一度傳出中斷談判消息。Delivery Hero在2023年亞洲地區營業額約37億歐元,為整個公司營運部位最大,台灣貢獻了5.5億歐元營業額,foodpanda台灣業務主要服務雙北地區,為台灣外送市占率龍頭,勝過Uber Eats。

雖然foodpanda在台灣取得不錯成績,Delivery Hero卻在疫情期間為了快速擴張東南亞市場,對其挹注資金,但持續虧損,從未達到公司實現盈利的目標。

該狀況在疫情解封後情況更加嚴重,去年9月更是傳出Delivery Hero在談判賣出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與泰國等地的foodpanda品牌,去年底也陸續啟動裁員潮,裁撤掉台灣等地的技術中心。投資人希望Delivery Hero關注歐洲市場,並努力拆分東南亞虧損的業務,努力扭轉公司營運情況。

Uber在最近一次的財報電話會議指出,2024年第一季營收101.3億美元、年增15%,經調整後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EBITDA) 13.8 億美元、年增達82%,皆略高於市場預期,淨虧損來到6.58億美元,每股盈餘-0.32美元,遠遜於市場預期的0.23 美元,也遜於去年同期的淨虧損1.57 億美元,每股盈餘-0.08美元。

Uber第一季的總預訂量來到376.5億美元,遜於市場預期的379.3億美元,預估第二季總預訂量將來到387.5億美元至402.5億美元。若以業務來看,叫車等行動部門(Mobility)56.3億美元、年增30%,超乎市場預期,外送餐飲部門(Delivery)32.1億美元、僅年增4%,遜於市場預期,主要是受到拉丁美洲業務疲弱影響。

Uber雖然近期在市場上面臨逆風,但是至少已經繳出了獲利成績單,並且在叫車、外送以外的服務持續擴張,目前也是日本外送平台的巨頭之一,超過10萬商家合作夥伴,服務區域涵蓋日本47個都道府縣,在台灣的行動也彰顯該公司試圖站穩美洲以外的市場地位。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擴大影響力 近500間企業響應台積電供應商資安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