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肝癌治療新突破 免疫療法崛起助病患更好生活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台灣雖在慢性B型和C型肝炎控制上有成效,但肝癌仍是男性十大癌症中的第四位,死亡率更高居第二。原因在於,儘管對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但仍有一半的新診斷患者已是中晚期或末期肝癌,增加治療難度。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台灣雖在慢性B型和C型肝炎控制上有成效,但肝癌仍是男性十大癌症中的第四位,死亡率更高居第二。原因在於,儘管對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但仍有一半的新診斷患者已是中晚期或末期肝癌,增加治療難度。
【施養正/綜合報導】56歲男星汪建民去年11月被診斷出罹患肺腺癌四期,8日傳出病逝消息,震驚演藝圈。北市陽明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肺癌到第四期治療很花錢,沒錢的人只能靠健保給付的治療,以化療為主,不但痛苦且治療效果差;有錢的人則可自費使用標靶藥物、質子中子治療、免疫療法,每年治療費百萬起跳。
【周恩華/綜合外電】美國總統是全世界權力最大的職位,也是身心壓力極大的工作,為了能充分負荷這種壓力,必須具備良好的身心狀況。中央社報導,美國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今天公布一封醫師信,內容宣告她健康良好、堪當要職,跟已經78歲迄今不願公布個人健康紀錄的共和黨對手川普(Donald Trump)形成對比。
【記者張沛森/竹市報導】清華大學與新竹馬偕醫院今天(12日)宣布攜手合作,即將展開全球首例人體試驗,以硼中子捕獲治療(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技術來醫治肝癌病患,為彌漫性肝腫瘤及多發性肝癌復發病患帶來一線曙光。
【記者鮮明/台中報導】台中市79歲吳姓婦人近來感覺腹部脹、小腿水腫,加上爬樓梯總是會狂喘不停,就醫後腹部超音波竟照出13公分大的肝臟腫瘤,進一步安排斷層掃描,發現腫瘤還壓迫到下腔靜脈及右心房,形成長達7公分的血栓,考量手術風險極高,評估後採用好神刀放療縮小腫瘤,搭配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總算控制腫瘤不再惡化。
【記者鮮明/台中報導】台中72歲張老闆早年飲酒應酬拼業績,結果腹痛就醫查出罹患肝癌,手術切除後恢復健康,但後來肝癌復發,腫瘤靠近心臟位置,只能以拴塞、放射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所幸成效極佳,沒想到日前三度復發,評估後改採燒灼、免疫療法控制病情,出院後順利維持生活品質。張男說,相信醫療團隊,活著就有希望。
【記者呂承哲/台北報導】進入財報旺季,市場在等待指標大廠的財報與財測展望,若擔心行情高檔震盪,布局醫療生化類股有利降低整體風險,保德信指出,美國目前股債市價格已反應總體經濟預期利多因素,包括美國經濟與AI持續成長強勁、美國貨幣政策精準且有效等,因此股市目前的風險來自未來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或是失業率數據出現明顯上升。根據統計,S&P500醫療及製藥指數在經濟進入成長減緩及衰退期間,表現均超越整體指數,且醫療產業同樣能搭上AI帶來的產業紅利,現階段不失為加碼布局醫療產業、分散投資風險的好時機。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糞便細菌成為肝癌免疫治療新曙光!榮陽交團隊最新研究發現,糞便中的細菌可以有效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療效,腸道中有好菌相的病患,不僅免疫治療反應較佳,存活率也明顯較高,中位數可達22.8個月、平均存活1年以上,死亡風險下降70%。
【記者黃泓哲/綜合報導】71歲的朱女士曾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接受最新癌症免疫療法後,腫瘤被有效清除。但在後續追蹤中,她出現了眼科問題,包括左眼視力模糊、頭痛和皮膚出疹。眼科檢查顯示,她的左眼視力僅剩0.3,且出現非感染性葡萄膜炎,這是免疫療法藥物引起的罕見副作用。經治療後,她的頭痛和視力問題完全解決,並在三年的追蹤中未出現癌症復發或眼睛葡萄膜炎。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膽道癌(膽管癌)難以早期發現,致死率極高,且幾乎無法透過手術治療,堪稱「隱藏版癌王」,港星沈殿霞、和信二代辜啟允、五連霸的市議員柯玟伶,都因此症殞命,但近期化療搭配免疫療法的治療方式,顯著降低晚期患者的死亡風險,醫師呼籲將相關療法納入健保給付,降低患者負擔。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今晚在臉書透露,BNT (德國BioNTech公司) 今在官網正式宣布,將與永齡健康基金會攜手合作,並計劃在台灣建立mRNA 癌症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中心。他也透露,2023新年願望是「對抗癌症,不讓親愛的家人離你而去。我曾有的痛,希望別人無需承受。」
【記者林則澄/台北報導】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身兼台灣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的日籍免疫學家本庶佑,今(25)日受邀台灣大學畢業典禮致詞演說,指出「好奇心是一切的根本」,以此鼓勵畢業生「保持好奇心,就能不斷邁進」,他也對於受到強震侵襲的花蓮地區,表達深切慰問。
【李威翰/綜合外電】澳洲名醫史柯勒(Richard Scolyer)是黑色素瘤權威,享譽國際,不過去年6月不幸診斷出腦癌,10個月來積極接受自己發明的全球首創療法後,他開心宣布腦瘤已未復發。
【記者曾雪蒨/台中報導】54歲的林女士5年前因腹痛、血便就醫,發現大腸癌第4期且轉移到肝臟,原本術後控制良好,未料去年復發還轉移到腹膜,造成腸阻塞一度命危,醫師利用腹腔高壓氣霧化療合併免疫細胞療法,成功讓癌細胞消失,現在可以正常進食、排便及生活,順利重生。
【記者林則澄/台北報導】腸胃不適常被當成壓力過大的象徵,而遭民眾輕忽背後的成因。根據統計,台灣每天約有10人會因食道癌及胃癌離世,換算1年高達4000人,超過30%患者發現罹病已是晚期,經化療後約僅能活7個月,足見晚期胃癌、食道癌的治療效益有待突破。
【即時中心/綜合報導】CAR-T療法與近來用於篩選癌症標靶藥物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兩者都屬精準健康領域,備受全球矚目,台灣更列入國家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範疇。面對這兩項新興領域,國內僅馬偕醫學院設有醫學檢驗暨再生醫學系培育專業人才,校長李居仁表示,未來10年生醫產業會因精準健康領域的發展呈現新氣象,人才培育須提前佈局才能與產業界無縫接軌。
健保署規劃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時機研擬於癌症確診時或二、三線治療失敗後,採單一癌別終生給付1次,最快今年5月上路,新制預算最高可望達新台幣10億元。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賈伯斯病」治療新曙光!基隆63歲男性罹患直腸神經內分泌瘤多年,接受過手術、荷爾蒙治療及數十次化療,但效果不佳,今年8月因腹脹、體重持續下降及化療副作用就醫,經評估安排核素精準治療,目前雖偶爾夜間盜汗,但病人能夠每天散步2小時。
【記者林芳如/台北報導】眼睛、牙齦和子宮異常出血,竟是少見惡性淋巴瘤找上門,比閃電擊中機率低百倍!現年73歲陳女士在35歲那年發病,先後至眼科、牙科、婦產科求診未果,後北上就醫才確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台灣每年新發病例不到50人,免疫球蛋白(IgM)過度增生導致血液黏稠,患者可能視力或聽力喪失、頭痛,甚至失智、中風。
【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近來新聞媒體報導,許多罹癌患者為減輕門診用藥費用負擔,向醫院請求非必要之住院治療,以利請領商業保險理賠,造成健保制度及醫療量能負擔。針對癌症治療資源被濫用的情況,壽險公會表示,民眾若想要獲得更好的癌症治療保障,應購買罹癌即給付的癌症保險,或有提供標靶藥物治療保障之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