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馬太鞍溪溢流發生前兩天,內政部與林保署的會議音檔曝光,劉世芳在看到模擬報告,各個部落預測的溢流高度不同,她詢問「有沒有可能有些人就是留在原地避難就可以?」林保署官員表示,預測高度僅透過河道深度推估,但還要考量會有高度含有雜土水留下的疏浚情況。

劉世芳進一步表示,因為撤村是最難的避難方式,如果可以原地撤離,「頂多下面自己家門口有一些水淹過了,然後過了就算了,那時候再清理家園」,並要求林保署再進行更細緻的模擬。

對此,內政部25日回應,劉世芳在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縣政府以及臺灣大學專業團隊召開會議時,始終堅持以「保全人民生命安全」為最高原則,討論內容聚焦於如何判斷與研議撤離的最佳時機、範圍及涉及戶數,以期將災害風險降到最低。惟部分音檔遭人斷章取義,未能呈現完整脈絡,刻意製造誤解,令人遺憾。

至於各界關心的「垂直避難」議題,內政部說明,事實上「至高處垂直避難」、「依親」、「至避難收容處所」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部水災災害防救業務計畫,以及花蓮縣政府114年水災保全計畫中認可的水災可行避難方式,關鍵在於地方政府是否依法落實通知與撤離,並確認居家是否穩固(如鋼筋混凝土)、有無二樓以上,且不在水岸邊,才可於災難時往二樓以上暫時垂直避難。

內政部表示,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任何正式裁示,均會透過傳真公文、新聞稿,及通訊軟體群組等多元方式,於第一時間同步通知地方政府,確保訊息傳達快速且正確。內政部強調,所有具體指令均應以正式紀錄為準;9月21日傍晚與農業部、花蓮縣政府及臺大團隊完成該次會議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隨即透過傳真公文正式通知花蓮縣政府。

內政部強調,依據《災害防救法》第4條與第24條規定,地方政府為災害防救之主管機關。當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公所應本於職權,依個案狀況判斷是否勸告或強制撤離,並妥善安置受影響民眾。中央自始全力支持地方,協助其採取一切必要行動,降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所受之威脅。

火線話題 |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這篇報導屬於「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主題,更多延伸閱讀:

  1. 馬太鞍溪橋沖毀!花46及193線道塞爆 替代路線看這裡
  2. 賴神問童「臉怎麼黑罵罵」 民眾黨:總統燦笑赴花蓮是勘災還搞笑
  3. 強颱重創花蓮!國泰金董座蔡宏圖攜國壽投入2千萬 助災區重建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點擊閱讀下一則新聞
馬太鞍溪橋沖毀!花46及193線道塞爆 替代路線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