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典禮中,音樂類鄭榮興《傳聲錄.泗水關》成為最大贏家,共獲得2項大獎,包括最佳專輯製作人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榮興工作坊的《大山客》也獲最佳影音出版獎,鄭榮興、鄭漪珮父女聯手抱回3項大獎。戲曲表演類則由二分之一Q劇場的《青姬》作品榮獲最佳年度作品獎,行政總監兼製作人梁孟君代表劇組感性致詞強調,好的音樂設計必須有優秀的演奏者才能將作品的靈魂傳遞給觀眾,同時感謝所有參與的表演者與整個劇組努力,才造就了今天的成果。本劇導演同時也以《孟婆客棧:冥星雙飛俠》獲最佳導演獎的戴君芳,則以劇中角色掙脫雷峰塔的劇情「獻給敢做自己的人」,希望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力量。
今年的特別獎分別頒給音樂家陳茂萱及南管戲曲藝術家林吳素霞,並由文化部長李遠親自頒獎,表彰他們在各自領域中的貢獻與成就。音樂類特別獎得主陳茂萱同時兼具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的雙重身分,做為作曲家,他以複節奏與不規則節奏的特殊設計,打破傳統、獨樹一格;也結合西方傳統曲式、中國調式與現代作曲技法,創作出屬於臺灣本土的音樂。做為音樂教育家,陳茂萱強調音樂教育不只是美感的教育,而是一項「創作」的教育,他積極投入臺灣音樂教育環境的改革,編撰適合臺灣學生的本土化教材,並建立完整的音樂教育系統。典禮上由陳茂宣之子陳學毅代表領獎,他在台上感性提及,父親認為音樂的本質之一就是傳承,他相信父親最大的期待,就是能讓他音樂創作中的濃厚臺灣精神,得以繼續被傳唱與演奏,讓臺灣獨特而優秀的音樂文化得以代代珍惜、代代傳承。
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得主林吳素霞一生奉獻南管傳承,自小便展現驚人天賦,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是難得的女性「館先生」。她兼擅館閣清曲與舞台展演戲齣,打破二者界域,是全方位的藝術家,近60年的表演、執教、傳承、推廣生涯,育才無數,教導過無數的社團與學校,足跡遍及全臺,傳承推廣不懈,1993年成立「合和藝苑」,傳教南管音樂與戲曲,2006年更應聘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任教,將南管戲曲帶入大學正式課程。近年來更致力於資料賞析整理與保存,維繫南管藝術於不墜,出版《南管音樂賞析》、《林吳素霞南管戲傳本》等。她特別想表達自己的感謝,「這個成就不是我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完成,是經過很多前輩的指導教育,千言萬語,能說的就是感恩。」她也表示,「音樂是一世人的事,希望這門藝術,可以永永遠遠傳下去。」
今年頒獎典禮由金鐘獎得主許效舜與金馬童星出身的楊小黎共同主持,典禮總導演為春河劇團團長郎祖筠,策展人由春河劇團執行長郎祖明擔任。典禮以「代—換景cue36請走」為主題,帶領觀眾穿越時間與記憶,見證傳統藝術如何在世代之間流轉接續。音樂總監李哲藝、影像設計王奕盛,也在聽覺及視覺上結合各類傳統藝術與當代語彙,展現本屆主題的多元詮釋。
頒獎典禮開場由劉福助、戴立吾、鄭紫雲、幻術大仙、桃聯廣澤會舘官將首、Hana Chen STUDIO;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臺灣特技團、復興京劇團共同演出《大樹下》,以多元形式象徵傳藝根基與世代傳承。第2段節目《你不會唱我的歌,但還是可以一起唱》,由羅惠真、米莎、顏雅娟及阿布絲‧塔娜比瑪跨界合作,融合原民歌謠、閩南小調與現代唱腔,呈現族群文化交會的獨特樣貌。中場後,由真快樂掌中劇團、錦飛鳳傀儡戲劇團與Hana Chen STUDIO舞者攜手演出《偶中有你,你中亦有偶》,將偶戲、舞蹈、特效交融為一,探問藝術與操控的界線,呈現身體與文化的共構共生。
最後壓軸演出《代代—放心交給我》由古翊汎、臺灣戲曲學院復興京劇團及臺灣特技團、Hana Chen STUDIO等共同演繹,展現一場美好的演出須由臺前演員、幕後團隊與觀眾共心齊聚,才有辦法完成的核心意涵,融合京劇、街頭馬戲、街舞與音樂家的快閃演奏,匯聚多元藝術與世代力量,讓觀眾看見幕前幕後交錯共生,體現傳統藝術的承傳與創新—代代相承,代代發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