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黃美秀在臉書以「近期研究追蹤黑熊半數死亡或消失」為題發文表示,研究團隊近年承接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計畫,於2020年起進行捕捉繫放和人造衛星追蹤台灣黑熊,由於黑熊生性機警,對人敏感,研究捕捉很具挑戰性。費近10個月的時間,方捕獲6隻個體(研究核准數量),然而,追蹤黑熊的情況並不太令人滿意,有一隻個體(YNP-BB02)不到4、5月就便消失在國家公園外的長良/清水林道,另一隻個體(YNP-BB03)於5個月之後頸圈脫落,左側胸腔背側發現金屬人造物,病理解剖確認為子彈,不排除盜獵可能。

第3隻是一未成年個體(YNP-BB01),追蹤近一年,但最後於轄區的沙里仙溪發現死亡。從現場及身上四肢骨上的深刻啃咬痕來看,推測是自然死亡,黃美秀提到,在這研究追蹤期間,玉山樣區追蹤的6隻黑熊,便有2隻死亡(皆保護區內)和1隻疑似人為消失(保護區外)。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北部的大雪山樣區,在4隻追蹤個體中,一熊(編號93685)去年中山豬吊死亡,另一熊也完全消失(保護區內),追蹤期間分別僅2.5和7個月,遠短於團隊在捕捉繫放上所花費的時間。


推薦新聞:騎士不滿檢查胎壓「被收10元」 留1星負評討拍 網一面倒挺老闆


另外,黃美秀指出,黑熊是長壽型物種,自然死亡率低,如何避免人為因素導致黑熊死亡,顯然是保育此受威脅物種的當務之急,也於2022年成果報告書中提出建議,「設法提升國家公園與鄰近非保護區域的整體生態緩衝區功能,並強化與相關管理單位或主管機關之間的合作,統籌相關保育資源和專業,提升以黑熊棲息地為主體考量的經營管理目標和作為,發揮如美國大黃石生態系(Greater Yellowstone Ecosystem)之於復育瀕危棕熊和保護完好的生態系統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日前發布新聞稿表示,保育巡查員4月底前往花蓮縣瓦拉米步道巡查,在山風二號吊橋下瀑布旁發現死亡台灣黑熊個體,X光檢驗在左側胸腔背側發現金屬人造物,病理解剖確認為子彈,推測自左側軀幹後方貫穿肺部,不排除盜獵可能。經送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動物疾病診斷中心解剖檢驗,發現為玉管處民國110年度委託屏科大教授黃美秀團隊繫放追蹤個體,研究項圈編號BB03。


推薦新聞:手機監控疑雲!資安學者全說了:這跟一般的Data是不一樣


研究團隊為這隻健壯的大公熊,取名為刀疤斯。翻攝黃美秀臉書
研究團隊為這隻健壯的大公熊,取名為刀疤斯。翻攝黃美秀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