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署解釋,官方天氣預報並不是電腦一算就完成,而是先蒐集地面、海上、空中的氣象資料,再用超級電腦模擬天氣走向。之後,還會針對模型常見的偏差進行修正,最後由有經驗的預報員依照台灣地形與氣候特性做微調,才會產出我們熟悉的溫度、降雨機率等數據。這個「人工修正」的步驟,是讓預報更精準的關鍵。
相比之下,多數手機App或線上天氣服務,資料來源多半是直接向國際氣象機構購買的「電腦模型原始數據」,頂多做一些簡單的加工和修正,並沒有經過專業團隊的細緻調整。因此,在颱風路徑或降雨分布等重要資訊上,可能會一天多變,甚至與實際狀況有落差。
氣象署提醒,網路上雖然有許多模式資料,但缺乏專業判讀能力的人,很容易因誤讀圖表而做出錯誤判斷。尤其遇到颱風、豪雨或寒流等關鍵天氣時,更要以官方預報為主要依據。日常生活中,民眾可以同時參考手機App和官方資訊,但在做重要決策時,建議優先相信官方預測,才能兼顧便利與準確。

楊柳西進「倒霉的是宜蘭」 專家解釋原因!小颱風侵襲特點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