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長年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且有逐年年輕化的趨勢。不過隨著篩檢普及,越來越多患者在癌細胞還沒擴散、屬於「原位癌」階段就被診斷出來。張健輝醫師提醒,雖然原位癌惡性度較低,但如果不治療,還是可能轉移到骨頭、肝臟甚至腦部,增加治療難度,千萬不能忽視。
過去乳癌手術多是「先切除,再重建」,且由不同醫師分工進行。這不僅延長療程,也可能影響乳房對稱與外觀,讓病人承受更多身心壓力。現在有了新的專科資格,讓一位醫師就能同時完成切除與重建,不只省時省力,也更能照顧患者的整體感受。
推薦新聞:標榜最強北部粽 她花1500元竟變「陸粽」全沒料!越吃越火大
為提升治療品質,醫界特設「乳房手術暨重建外科專科醫師」制度,張健輝醫師在今年3月成為首批取得資格的醫師。他表示,自己能掌握完整手術流程,讓腫瘤切除與外觀重建互相配合,不但能改善對稱與美觀,也讓患者更有安全感與自信。目前除了異體義乳重建可由專科醫師獨立完成,若需自體組織移植仍會與整形外科合作進行。
張健輝醫師強調,乳癌若能早發現、早治療,治癒率高且生活品質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他建議40歲以上女性應每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若發現異常要儘快就醫,並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不只看病灶,也要兼顧自己的生活需求與心理健康。


斷食減肥卡關?醫師破解3大迷思 這些人要小心別亂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