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展覽是由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中山大學HISP舊港區團隊、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市無家者關懷老幼扶持協會共同合辦,串聯貧窮人的台北(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與貧窮人的台中(街角家─石頭湯)團隊合作推出。
熱門新聞:平交道網狀線違停!貨車擦撞森鐵火車 這下要噴5位數了
展覽總召、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研究專員謝宏偉說,本次展覽以「移動」為主題,高雄是一座持續有人移入與移出的城市,人們在工業化發展時,前來追求更好的生活,但也可能因為高汙染而離開。展覽各展區分別呈現都市裡的無家者、鹽埕府北舊城的社區韌性、北漂青年的貧窮現狀,以及外籍遠洋漁工。「貧窮」似乎在高雄這座城市裡是忌諱的字眼,但我們應該認清失敗的發生是正常的事,人們經常是走一步退兩步,希望社會大眾在觀展時,即使不認同,也嘗試同理對方的選擇,因為貧困者必須要面對眼前立即性的危機,而難以考慮長期利益。看見是了解的開始,了解才是解決的開始,而我們現在都還在「看見」的路上,希望透過研究和記錄工作,拼湊出貧窮議題的樣貌。
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朱剛勇說,貧窮人的台北是從2017年開始的行動,每年都會有倡議展覽,內容包含無家者、精神疾病經驗者、街賣者、障礙者、脆弱家庭、兒少,以及都市原住民,透過展覽述說這些群體的生命故事,闡述自身和這座城市的連結。貧窮不應被汙名化,也不是一件恐怖的事,而是一個人歷經艱辛,努力生存著的痕跡。希望對貧窮議題的反思並不只發生悲劇後,如城中城大火後才被提起,而是能夠從記錄裡,看見許多底層經驗者的經驗與故事,以及在他們的背後,一個城市的發展縮影與樣貌。
貧窮人的台中策展人陳又安提到,台北、台中、高雄北中南三地的展覽串聯行動,進一步將貧窮議題勾勒出更完整的樣貌,讓貧窮、弱勢者的議題被更多人看見。即使無法創造出一個沒有貧窮的城市,但希望貧窮議題能夠被正視。期待有更多人一起走進展覽,一起關心這個議題,讓貧窮者被看見,促成彼此之間的相遇與理解。
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常務理事吳佩玲指出,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的名稱由來,源於聯合國SDGs的指標與期望,在2030年前可以消除極端環境的貧窮,但貧窮的狀況並不只發生在極端貧窮情況。以今年臺灣的數據為例,月收入平均是46,000,實際調查下,其實有一定比例的人口是在平均收入之下,以基本薪資左右的收入在生活著,在這種限制下究竟一個人要如何生活?是否又有餘裕面臨生活的緊急突發狀況?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展覽的影片、互動小遊戲呈現大家如何面對生活上的挑戰,進而顯現各自選擇的背後脈絡。
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宋世祥提到,能夠透過展覽媒介進行社會對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制。以計畫場域的鹽埕區府北里而言,社區裡出現越來越多的移入者因住商混合的性質,產生很多小套房空間,在社會住宅數量不足的現狀下,府北地區逐漸成為高齡者的聚落,照顧需求因而一併提高,而這也正是未來需要面對的挑戰。因此,透過展覽期待讓大家了解高雄的長照動態與需求樣貌。
台灣人權促進會南部辦公室主任楊紫婷指出,參與本次策展,希望可以凸顯貧窮並非僅是經濟條件上的匱乏,而是特定群體在一個社會裡的整體不利處境,遠洋漁工即是顯著案例。遠洋漁工目前歸責於農業部漁業署管轄,而非勞動主管機關,在漁船上也經常遭遇強迫勞動。因此,希望藉由本次展覽作為人權教育媒介,呈現遠洋漁工的制度問題與勞動處境。
高雄市無家者關懷老幼扶持協會理事長鍾菱表示,無該協會由一群年輕人組織「特派員團隊」,關懷街友與弱勢群體,透過陪伴和傾聽,深入了解對方的需求,並持續拓展關懷無家者,建立街友KTV,成立弱勢人力銀行,偏鄉兒童送禮關懷行動,幫助弱勢獨居老人整理髒亂的居住環境,提供物資,以及每年發送弱勢年菜,讓街友、長者和孩子們都能感受愛與被重視的溫暖。這些行動不僅傳遞愛心,更讓參與志工們體會到,無論個人身處在哪個階段「其實所擁有的已經足以祝福這個世界」。